每日经济新闻

    “开箱”!三国创意设计产业功能区,何以吸纳众多文创企业?

    每日经济新闻 2024-04-29 21:53

    《“开箱”——文创园区》第二期,记者走进三国创意设计产业功能区的成都音乐坊与国际城市设计产业中心,对话园区运营方与入驻企业,从产业集聚、企业服务、场景融合等方面出发,探索两家园区在差异化道路打造上的同与不同。

    每经记者 石普宁    每经编辑 唐元    

    因蜚声中外的武侯祠而得名的成都武侯区,历史文化厚重,三国文化是其金字招牌之一。在此背景下,区域内推动发展文创产业的功能区自然也就被命名为三国创意设计产业功能区。该功能区地处成都主城核心区域,由音乐坊片区和三国创意设计功能片区组成。

    在这其中,位于功能区核心区域的成都音乐坊与国际城市设计产业中心,成为其发展文创产业的主要承载地。两者同属于一个功能区,起步时间大致相同,物理空间上的距离也并不长,瞄准的同样也是文创产业。在融合之余,如何做出差异化?

    短短几年之间,两家园区已经给出了初步答案——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成都音乐坊正致力于构建一个全方位的音乐产业生态。而国际城市设计产业中心则聚焦数字创意产业,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蜕变。

    《“开箱”——文创园区》第二期,记者走进成都音乐坊与国际城市设计产业中心,对话园区运营方与入驻企业,从产业集聚、企业服务、场景融合等方面出发,探索两家园区在差异化道路打造上的同与不同。

    找到产业发展路径

    位于三国创意设计产业功能区的成都音乐坊与国际城市设计产业中心,扮演着推动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角色。事实上,两者之间的直线距离仅4公里左右。

    同属一个功能区,且物理距离也不算远,两者在文创产业的深耕中,如何做出差异化?

    面对上述问题,成都音乐坊的作答似乎更容易。这里文化艺术底蕴深厚,背靠四川音乐学院和成都城市音乐厅,有西南地区规模数一数二的乐器销售集散地。每当夜幕降临,九眼桥河岸的酒吧等演艺场所便传来阵阵歌声。作为成都建设国际音乐之都的核心区之一,发展音乐产业自然便成为了成都音乐坊的选择。

    图片来源:左梦涵 摄

    在既有路径可作为选择的背景下,成都音乐坊不断深化推进产业链建设。

    据成都爱乐坊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燕羽介绍,区域内的“孵化器”——成都音乐产业中心,已经有近200家音乐相关公司入驻,“基本涵盖了音乐产业的全链条,包括音乐制作、音乐创作、版权交易、线下演艺、教育培训、乐器销售等等。”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成都凡人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对演唱会本地主办方的“补位”。“从去年开始,成都的演唱会市场特别火爆。但是,明星艺人扎堆到成都来开演唱会,很多都是外地的主办方(操盘)。”燕羽表示,该公司目前已经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此前五月天、蔡依林、杨千嬅以及之后李宗盛在成都举办的演唱会都是由其主办。

    数据显示,目前成都音乐坊吸引入驻的企业已超800家,2023年音乐产业的产值已经突破70亿元。“今年第一季度,我们在加大整个音乐坊片区的招商力度,希望把国内外在音乐产业领域比较活跃的企业都引进到成都来发展,同时也为建设‘国际音乐之都’做出贡献。”燕羽说。

    图片来源:左梦涵 摄

    作为对比,国际城市设计产业中心在产业集聚方面经历的,更多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围绕元宇宙、文化出口、IP打造、创新交易平台等领域,这里正聚集越来越多的数字创意企业。

    招商工作持续了2023年整年,中心在去年9月正式启幕,“我们把精力放在和各种高能级企业的资源链接上,去年年底园区的整体入驻率就达到了80%。”据国际城市设计产业中心运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园区已经进入常态化的运营阶段,形成“龙头企业集聚,大中小企业联合发展”的局面。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中心落户的企业数量并不算太多,“高能级”却是其中的关键词,例如开普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子公司(以下简称“开普云”)、CCE集团西南区总部等,在这里,企业可根据自身与园区的定位开展新的业务场景探索。

    例如,聚焦于政务大数据领域的开普云在中心落地之后,携手博瑞传播、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成立了合资公司文趣星球,探索“元宇宙+”的相关业务。

    另一家“明星企业”——星球研究所也即将完成实际入驻并成立本地化团队。“选择入驻国际城市设计产业中心,是因为这里汇聚了文化和数字产业的创新力量,与我们的业务和发展方向高度契合。”星球研究所运营负责人陈诗怡说。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企业服务如何细化?

    若想让企业在园区心无旁骛地开展业务,考验的不仅是园区运营方的“用心”程度,更重要的在于为企业“纾困解难”的能力。

    燕羽将运营方的作用总结为“桥梁”和“纽带”。“我们按照音乐产业全产业链进行招引。如果是初创型企业,我们就让他们和在相关业务做得比较好的企业进行深度沟通。”同理,如果是外地企业,则可以和本地企业开展交流。

    比如,一家演唱会的主办方公司,会需要音乐文化演艺的营销支持、演出设备租赁等服务。或者,一家音乐制作的公司会有录音等相关需求。而在成都音乐坊,上述业务都可以找到对应服务商,“他们可以深度合作。”燕羽说。

    相同的道理,在国际城市设计产业中心同样适用。“我们搭建平台、组织活动的核心目的还是希望帮助企业去链接和拓展资源。”该负责人透露,据不完全统计,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通过牵线搭桥的方式,园区内企业之间的业务达成产值已经超过500万元。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与此同时,链主企业由于本身所具备的业务、规模优势,自然也在园区内形成了一股“向心力”。陈诗怡表示,以文字、视频等内容见长的星球研究所通过与开普云等链主企业交流,将数字科技技术引入内容展现环节,推出形式更加丰富的产品,推动业务向更广阔的方向发展。

    再进一步,在满足企业的基础服务需求之外,如何能够更好地服务企业?两家园区给出的答案均是:根据园区自身定位以及企业特征,推出针对性服务。

    例如,对于一家初创型音乐企业,成都音乐产业中心在企业的法务、税务、版权管理等工作筹划阶段便介入,并依靠中心的“朋友圈”,为企业嫁接业务发展需求。“一些优秀的项目或创业者,我们也会投资,用‘真金白银’参与到他们的创业项目中。”燕羽谈道。 

    成都联创众娱文化公司旗下的乐团“二十四伎乐”便是其中一个案例。据成都联创众娱文化公司总经理吴彦霖介绍,去年,乐团推出的《唐·宫乐宴》线下巡演去到了近30座城市,经常一票难求。新作《宋遇东坡》也将于6月从成都开始,进行新一轮的全国巡演。

    而国际城市设计产业中心,则把区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搬”到了现场,让企业在园区就能享受到服务。比如,企业能够在这里找到就业服务小站,获得包括人才培训、人才招聘、政策宣导等系列人才服务。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每经记者了解到,包括以上服务措施在内,国际城市设计产业中心梳理出了近100项服务菜单。

    “园区真诚善意,善于倾听需求与提出解决方案。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我还是用橙意机构的服务理念来说,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谈及园区内的服务体验时,橙意机构总经理曾炜说。

    焕新城市空间

    伴随着琴弦的拉动,小提琴演奏双博士王微致演奏的巴赫《G小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悠扬乐声,回荡在斯奈德小提琴音乐中心的光之巨石阵音乐厅内。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音乐厅运用声学和光学原理进行设计,如果将音乐厅的大门打开,乐声能够回荡在整个2楼。而音乐厅现今所在之处,曾经是一家面条厂,层高相对较高。

    图片来源:左梦涵 摄

    对于王微致而言,回到成都音乐产业中心开设个人工作室有种特别的亲切感,“我本身是成都人,甚至就是武侯区的人。在国外待了18年,成都始终是我的家,本身也有回家的意愿。再加上成都大力打造音乐产业的契机,让这件事情成了现实。”

    从人的尺度来看,原本处于老城区的成都音乐坊与国际城市设计产业中心,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之下,都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两家园区的打造也都充满想象与创意。

    首先是对原本建筑面貌的梳理:4层楼高的成都音乐产业中心原本是一家便民菜市场,经过梳理与规划之后,目前1-2层为消费场景,3-4层主要供公司办公。

    国际城市设计产业中心前身为武侯区原第二办公区,是政府办公群楼更新改建为城市产业园的代表性项目,并配置了裸眼3D大屏、金属风动幕墙等装置。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上)左梦涵 摄(下)

    其次,凭借街区面貌打造、建筑立面更新、新消费场景推出等措施,在有了承载产业的“容器”之后,园区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此创业与工作。

    而其中,一个绕不开的关键还在于,园区附近的高校资源。比如,成都音乐坊背靠四川音乐学院,“周围还有四川音乐学院的附中、附小乃至幼儿园。学音乐艺术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可以在这个区域里完成学业。”

    燕羽表示,成都音乐产业中心同时也在和包括四川音乐学院、四川传媒学院等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相关合作,“希望人才留下来,参与到音乐产业的发展之中。”

    “我们整个服务体系规划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以人才发展为核心,” 在介绍国际城市设计产业中心时,该负责人特意提到此处的高校资源,以及高校创新产业大赛、博士后交流活动等相关人才培养活动,“企业在这里落地之后,和高校合作的机会也会比较多。”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事实上,虽然两家“年轻”的园区同样剑指文创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亦有重合之处,但经过初期的探索,已经各自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道路。

    对此,国际城市设计产业中心相关负责人将两家园区之间产业的差异,总结为:国际城市设计产业中心主打“视觉”,成都音乐坊主攻“听觉”,“我们同属一个功能区的管辖范围内,可以充分调配两个园区的资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之一。”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万达电影:2024年第一季度净利润约3.26亿元,同比增加3.25%

    下一篇

    沪指站上3100点的第一天,这些基金涨得最好!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