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春耕春灌,为粮食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而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除了首要的粮食生产,特色农业发展也尤为重要。今年一季度,我省第一产业的增加值达到了857亿元,同比增长2.7%,展现出总体平稳的良好态势。今天的“深读一季报”,我们就深入全省的特色农业领域,看各地如何立足农业抓特色,量效齐增助发展。
作为四川农业产业版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药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一季度,四川中草药材产量增长11.9%,在特色农业产业里增长幅度最大,这背后是种植方式的改变和产品品质的提升。在眉山市彭山区的川芎种植基地,种植户们正加紧收割川芎。由于受到彭山区光热条件三季不足两季有余的影响,当地采取了“水稻+川芎”的种植模式进行稻药轮种,大大提升了川芎的种植面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眉山市彭山区公义镇欣荣村党委副书记 闵锡阳:通过大春种植水稻,小春种植川芎,每年的亩产值约在6000元左右。
今年,彭山区的川芎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3万亩,每亩产量更是达到了240公斤,相比去年增产20%。
眉山市彭山区公义镇欣荣村村民 赵伟:产量还可以,有一定的收益,也达得到我们的预期。
不仅是川芎,在被誉为“中国麦冬之乡”的绵阳市三台县,这几天也迎来了“涪城麦冬”的销售旺季。
记者 施源:天刚亮,绵阳涪城麦冬的交易市场已经火热开市了,优质的涪城麦冬吸引了来自广东、安徽、河北等全国各地的采购商,这样火爆的场景将会一直持续到今年五月底。
“涪城麦冬”被评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从源头保证麦冬品质,当地建立了麦冬标准化种植可追溯基地,并开发出了超380种中成药以及衍生产品,优良的品质也让产品持续走俏市场。
三台县涪城麦冬产业协会会长 王体国:高峰期每天上市量500余车,300余吨,每天成交量达90%。下一步我们重点是提升涪城麦冬产品品质、种生态麦冬;其次是提升麦冬交易市场规格、完善功能、提升市场形象。
在特色产业产质提升的同时,为确保粮食增产增收,耕地保护也被写入了年初印发的省委一号文件,提出通过全面落实田长制、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机制等方式“划”定耕地保护重点。在达州渠县,当地农技人员为“撂荒地”把脉开出治理“良方”,将1200亩撂荒地用于打造玉米试种基地,如今玉米制种一年的收益可达300万元。
达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耕地保护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科科长 刘天华:目前,全市153个土地整理项目排查整改及31个地方投资项目正有序推进,届时预计新增耕地27000亩。
此外,作为全国生猪第一大省的四川,也在生猪产业的发展上不断探索创新。在巴中市恩阳区,为增加产业附加值,当地食品产业园区建设了集养殖、屠宰、精深加工、饲料加工、仓储冷链等生猪全产业链,通过向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完成了生猪产业的转型升级。
巴中市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师 张轲:可生产培根、肉肠、酱卤、油炸、调理等六大类上百种肉类制品,综合产能可达六万吨,从而实现“卖猪”向“卖食品”的转变。
一系列政策+创新举措,推动了我省农业生产的稳步向前。数据显示,一季度,我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57.0亿元,增长2.7%。据初步统计,蔬菜产量同比增长4.1%,水果产量增长6.8%,茶叶产量增长5.8%,中草药材产量增长11.9%。猪肉产量122.5万吨,增长0.6%。水产品产量44.7万吨,增长4.5%,农业生产总体平稳。当前正是大、小春交接之时,在四川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廖祖君看来,要延续农业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抓好“双抢”是关键。
四川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廖祖君:所以我们要提前做好预案,比如我们发生极端天气,怎么把“双抢”抓好,如果我们农业这个电力出现短缺怎么办,这些都需要做好预案。我相信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农业的发展上面,应该能够如期地实现我们全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