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曹凘源 侯冲
4月13日,乐山大件码头,一件重达413吨的发电机定子缓缓起吊至空中,随后稳稳落在大件甲板船上,它将经水道出川,运往陕西榆林。
起吊、装船、调头、发运……一艘缓缓驶离港口的船舶,恰似四川清洁能源装备发展的缩影。当前,四川能源装备产业基础较为完善,研制能力突出,可谓一艘“大船”。
常言道,“船小好调头”。近日,记者在川内几家知名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企业调研走访时发现,这些企业正在进行“智改数转”,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创新中求突破。重装企业这艘“大船”,在时代浪潮中也能实现及时调头。
海报制图:汪银 王桃
生产方式调头
从“制造”变“智造”,在提升速度和效率的同时更加低碳环保
4月16日,记者在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叶片分厂调研时看到,该公司车间的两条黑灯产线正在生产叶片部件,偌大的厂房内除了几名巡检的工作人员,整个生产过程均由设备完成。
“以前这条产线需要40人开三班作业,现在我们仍然是三班作业,人员却减少到8人。他们的岗位从机床操作变成产线运维,压气机叶片产量是原来的3倍。”东方汽轮机数智部技术员王琨介绍,数字化赋能下,车间实现24小时无人干预连续加工,毫秒级精准定位,40秒内智慧供料,加工精度达0.03毫米,质量合格率达99%,人均效率提升650%。
东方汽轮机叶片数字化车间。受访者供图
东方电机有限公司水轮机数字化装配中心则是“智改数转”的代表。记者在该中心看到,几条机械臂正围绕精加工产品进行智能化三维测量。同时,该产品的数字模型正在系统内建成,并进行数字化装配。“和过去一锤一锤地敲,装配全靠人工的生产方式相比,数字化预装模式让水轮机装配操作效率提升了400%。”东方电机数智部工程师赵爽说。
“智改数转”带来的不仅是速度和效率的提升,也让重大装备的制造过程更加绿色。
“一个厂房,两个世界。”这是记者走进东方汽轮机焊接分厂的第一感受。一侧是传统的焊接工作方式,有噪声、刺鼻的气味,以及肉眼可见的粉尘;另一侧,灵活的机器人伸出长臂进行作业,干净的环境让两边形成鲜明对比。
东方汽轮机绿色高效焊接数字化车间。受访者供图
“数字化赋能不仅带来了工具的更新,也推动了工艺的改进。”东方汽轮机焊接分厂副厂长张峻铭告诉记者,车间基于数字化转型升级,焊接工艺流程从14序缩减到7序,每年可以节约焊材40吨,综合成本降低63%。
创新模式调头
从“单打独斗”到联合科研院所,既重视研发创新也培养技能型人才
“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G50(以下简称‘G50’)投入商运,意味着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但是从‘1’到‘100’的路并不好走。”在东方汽轮机全重实验室燃机所副主任赵仕志看来,我国燃气轮机产业的发展道阻且长。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燃气轮机行业起步较晚,相关领域的课题、专业人士数量不多,只有摸着石头过河;另一方面,相关专业的资源较为分散,大部分研究都在“闭门造车”。
当科技创新踏足无人区,新质生产力路在何方?整合资源是首要任务。
为推动我国燃气轮机产业发展,由东方汽轮机牵头,联合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共同组建的清洁高效透平动力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应运而生。每所高校都安排了专业科研团队入驻,定期开放基金课题,鼓励科技人员围绕透平动力装备前沿技术和国家重大需求目标开展研究。
“相较企业的单打独斗,全国重点实验室能够更有效地整合高校资源。”赵仕志介绍,例如西北工业大学对高温叶片特性的研究,就可以用于G50燃气轮机系列化开发及更高等级的燃气轮机设计研究,这种成果共享机制也更有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发展。
对于装备制造业来说,既要重视研发创新,也要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调研过程中,记者注意到在几个老牌装备制造企业内都成立了大师工作室,通过“老带新”“传帮带”的方式培养新人,传承手艺。
但这远远不够。于是,另一种“定向培养”的模式被提出。
德阳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的一间培训室内,工程师戴业飞正在指导学生进行东方电气(德阳)电动机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电机模拟装配项目的设计制作。
“除了提供三维设计与建模、数字化产线仿真与虚拟调试、工业机器人应用等技术服务外,还提供智能制造领域相关技术培训,通过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定向培育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创新中心运营公司总经理杨震说,目前,已经有30余名学生通过创新中心进入装备制造企业工作。同时,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还设立了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目前已经对400多名学生进行“项目制”培养。
发力重点调头
从水电开发的“主战场”,往促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
4月17日上午10时许,东方电机有限公司清洁能源装备重型制造数字化车间内,东方电机数智部焊接工艺高级工程师金宝正与同事进行讨论,主角是他身边的银灰色部件——国内首台单机容量最大功率150兆瓦级大型冲击式转轮。
“转轮去年6月在雅安市金窝水电站投运,今年3月返厂进行二次验证。”金宝介绍,冲击式水轮机通过高速射流冲击水斗带动转轮发电,水流流速超过大部分高铁时速。面对如此快速的水流冲击,加之江河里含有泥沙,要想耐受如此高的冲击,对转轮表面涂层提出极高要求。“我们讨论的内容就是研究如何改进工艺,让冲击式转轮更加耐磨、耐气蚀。”
150兆瓦级大型冲击式转轮远不像其他转轮那样庞大,它小小的“身躯”里澎湃着水电资源开发的下一个风口浪尖。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咨询专家张博庭此前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未来我国水电开发的“主战场”将转移至高边坡、高海拔、大温差等高山深谷复杂区域,开发难度和成本也将更高。高水头大容量冲击式水电机组正是为了应对这种新变化而研制的,是我国水电装备发展的新方向之一。
不只是东方电机。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四川清洁能源装备到处都是大胆的创造和日新月异的进步——
看风电,东树新材料与东方风电合作生产的新型叶片于年初成功下线,实现国内可回收热固性树脂在百米级叶片制造上的应用,预示着叶片可回收时代的步伐正加速到来。
看氢能,东方锅炉德阳制造基地内,屋顶光伏发电、氢能重卡来回穿梭,织就出一幅新能源与氢能深度耦合的综合能源生产“图景”。公司探索的氢能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应用实践,成功入选2024年国家能源局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
看天然气,本月中旬,G50的“小兄弟”G15燃气轮机完成了三缸接配,最终模样已具雏形,未来四川将瞄准小型燃气轮机更进一步。
这些重型装备制造企业虽然老牌,但并不老派。围绕“促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企业纷纷“调头”,向着未来的星辰大海,再次扬帆起航。
来源: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