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对话·创新中国行》栏目邀请每日经济新闻副总编辑刘林鹏作为嘉宾,对话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就企业创新发展,利用数字化赋能生产,以及企业的传承等话题进行讨论,节目于3月31日晚间播出。
每经记者 李少婷 每经编辑 杨夏
今年以来,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振民营企业家的信心,成为各界讨论的焦点。
近日,央视《对话·创新中国行》栏目邀请每日经济新闻副总编辑刘林鹏作为嘉宾,对话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就企业创新发展,利用数字化赋能生产,以及企业的传承等话题进行讨论,节目于3月31日晚间播出。
“当下形势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不断涨体量、涨规模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们必须要依靠创新占领技术制高点,以赢得行业的认同,我们一直在努力。”徐冠巨表示。
就在3月28日,在“蔚小理”掌门人的见证下,小米汽车SU7正式发售,新能源汽车再添新玩家。
电池技术对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性已为大家所熟知,但鲜为人知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轮胎对橡胶材料的功能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抓地力要强,要耐磨、抗滑,还要噪音低……
“新能源汽车有一个特点,就是一启动它就迅速奔跑,这就要求橡胶轮胎能够配合它。”徐冠巨介绍,稀土橡胶材料多用于高铁、地铁中,传化集团研发的稀土顺丁橡胶,将稀土橡胶材料用到新能源汽车的轮胎上,恰好填补了空白。当前全球有四五家企业突破了这项技术,在中国,传化集团率先突破并掌握了这项技术。
据介绍,2013年稀土顺丁橡胶项目投入生产后总共亏了超3亿元,直到2020年稀土顺丁橡胶产品被生产出来。徐冠巨说:“我们的企业有突破性技术,企业就主动了,如果没有这个技术,像过去那样,我们就被动了。”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劲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企业来组织重大技术攻关,是符合创新发展规律的。我国的京东方也是突出的例证,在长期亏损中突破了制造工艺,最终获得成功。
传化集团研发稀土顺丁橡胶产品的过程,也是中国民营企业创新的缩影。全国工商联2023年10月发布的《2023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创新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3月底,我国登记在册的民营企业数量占总量的92.3%,贡献了50%以上的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
刘林鹏认为,传化集团的案例展现出了主动性的创新,来源于生存与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同时,传化集团的创新顺应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规律,是顺势而为的创新。此外,创新的历程显现出了中国民营企业的韧性。“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给民营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创新回答的是企业如何面向未来的问题。近年来,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徐冠巨曾经对数字化有一些顾虑。“我们这个工厂60万吨,是25万个订单组成的,25万个订单,有上千个原料,上千个成品,(但)我只有100多套化工反应的装置,所以它的柔性化生产要求是非常高的。”将标准化和柔性化结合,传化集团最终通过大江东未来工厂实现了。
人工智能风起云涌,如何把人工智能和传统的实业结合在一起,爆发出更大的活力?
在回应刘林鹏的这一问题时,徐冠巨认为,人工智能未来有很大的应用空间,如果能够通过人工智能将尖端专家的能力赋能给研发、技术及销售人员,将带来显著的效率提升。
创新不仅是产品和技术的更新换代,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企业文化。一代代企业家的创新和传承,正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脉络。
据全国工商联报告,中国超过85%的民企是家族企业。同时,中国百强家族企业创始人的平均年龄已接近60岁,代际传承迫在眉睫。血缘的传承只是纽带,企业家精神的传承才是内核。
1986年,26岁的徐冠巨与父亲一同创业,2000年,父亲觉得徐冠巨已历练成熟,便退居二线,40岁的徐冠巨开始独挑大梁。
2024年,徐冠巨的儿子徐迅也已经36岁。徐迅从美国密歇根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在美国工作一年后回国,从熟悉的供应链管理入手,后进入集团下属日化公司工作,再进入到纺织化学品板块,开始着手管理一个50亿元体量的公司,现任传化化学集团执行总裁。
“自己经历的,才真正是自己的东西。”徐冠巨支持儿子从基层做起,用经验转化为属于他自己的经营管理智慧。
1990年,徐冠巨和父亲通过自学和多次实验,将洗涤剂从液体把切换到粉剂,最后通过走访客户和市场验证,“901去油灵”大获成功,传化集团借此进入到纺织印染行业,第一次感受到技术创新带来的红利,逐渐发展为全球知名品牌。此后,稀土顺丁橡胶项目、大江东未来灯厂记载了传化集团的一次又一次创新。
“我父亲那一代人处在改革开放的时期,那个时候就是看谁把握机会的速度更快,公司就能发展起来。但现在这样一个成熟的市场的环境下,我们必须要去更加聚焦,在有战略(定位)的情况下进行创新。”徐迅表示。
封面图片来源:《对话》栏目供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