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超、王锡杰、杨名
40多座大中城市供气,日均天然气产量1.5亿立方米以上,热用户近4亿人……这个供热季,长庆油田累计生产天然气量较去年同期增加4.5亿立方米,冬季新井最高日产量超过3000万立方米,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作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长庆油田面对极端“寒潮”与天然气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实施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天然气产能建设,2万余口气井满负荷生产,再次成功保障冬季天然气安全平稳供应,源源不断将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作为中国陆上天然气管网枢纽中心和国内最大气源地,长庆油田对于保障平稳供气尤为重要,其承担着向京津冀、陕甘宁等区域40多座大中城市工业和居民生活供气的庄严使命,覆盖下游用户近4亿人。
为此,长庆油田用130多个日夜坚守来兑现这份“承诺”。
冬供期间,长庆油田高质量统筹推进储气库群工程建设及生产组织,冬季日调峰产量最高达到1110万立方米,较上一轮冬供期增加263万立方米,在生产一线,靖边、榆林、苏里格、神木、子洲等主力气田全面进入应战状态,2万余口气井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
而在“火力全开”背后,是7000多名长庆采气人不畏严寒、坚守岗位的奋斗精神。
据悉,长庆油田的采气井多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这里风沙活动频繁,昼夜温差较大,尤其是冬季要面临极端多变的恶劣天气。对此,长庆采气人深入荒漠、边疆,对生产供气场站、重点设施设备、主要管线等严格24小时数据监控,实行“日监控、日报告、日分析、日处理”举措,确保向陕京线大管网和周边地区安全、平稳、足额供气。
实际上,早在冬供开始前,长庆油田就已打响全国冬季十分之一天然气供应目标的“攻坚战”,提前谋划、科学组织本轮冬季天然气供给工作。
据悉,2023年,长庆油田冬季新井最高日产气量超3000万立方米,新建产能超118亿立方米,以充足“口粮”为持续提升天然气生产和供给力度提供有力支撑。
逆境磨砺,耕耘不辍。2023年11月1日至2024年3月20日,长庆油田累计生产天然气量再创新高,较去年同期增加4.5亿立方米,日产气量连续128天保持1.5亿立方米以上高位运行,再次为京津冀、陕甘宁等区域40多座大中城市近4亿人的温暖过冬提供了保障。
3月15日,随着北方地区主要城市热网相继退出运行,长庆油田也圆满完成了自己的冬供使命,向春天交出了“温暖接力棒”。
冬供结束了,但长庆油田能源保供的责任并未停止。
回看二十余年供暖路,长庆油田确实无愧能源“压舱石”定位,生产的天然气东输京津冀,西送陕甘宁,北上内蒙古,南下粤港澳,承担着上百个大中城市用气和调峰作用,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注入绿色动能,成为我国油气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集中缩影。
本轮供暖季以来,鄂尔多斯盆地多地最低气温突破-15℃,极端恶劣天气时有发生,也正是这片苍凉而贫瘠的“苦寒之地”,成了几代长庆油田人创新奉献、逐梦荒原的最佳“试金石”。
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是国际典型的“三低”(低渗、低压、低丰度)油气藏,近70%天然气都是非常规天然气,经济有效开发属于世界性难题。长庆油田通过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科技自主攻关,不断突破深薄致密气、含水致密气效益开发极限,建成国内首个年产500亿立方米战略大气区,年产气量约占国内天然气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截至3月下旬,长庆油田自主研发的井下节流技术,已累计应用突破2万井次,气井开井时率由67.3%提高至99.7%,地面投资下降50%,高效支撑了气田规模开发,亦为冬季保供打下坚实基础。
在创新攻坚、保障供应的同时,绿色亦是长庆油田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长庆油田始终坚持绿色低碳环保开发理念,油气钻井、压裂等施工环节正逐步完成从油到电的动力能源替代,并攻关形成二氧化碳前置增能和泡沫减水压裂技术体系,实现二氧化碳变“废”为“宝”,为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新格局源源不断注入绿色动能。
据悉,截至2023年8月,长庆油田历年累计生产天然气突破6000亿立方米,可替代7.2亿吨标煤,减少碳排放16.57亿吨,在我国能源结构优化、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