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中国城市化的“纵深”
每日经济新闻 肖纯 每经编辑 杨欢
还有一个月,成都将再次进入“国际时间”。
两场国际高级别赛、会将在同一时空相遇——成都世园会将于2024年4月26日至10月28日举行,这场“园艺界的奥运会”,会上将出现五大洲奇珍异草同园竞放的盛景。
成都世园会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摄)
汤尤杯则于2024年4月27日至5月5日举行,是中国西部首次举办世界最高级别羽毛球赛事,也是巴黎奥运会之前级别最高的羽毛球赛事。
就在去年,成都接连举办了大运会、国际车展、第五届中国质量大会、2023世界显示产业大会、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等大型赛会,一次次让世界瞩目。
比赛和展会在成都密集举办,既是高光,也是起点。而这背后,还有何不同寻常的意义?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史,几乎所有国际化大都市都举办过大型展会和体育赛事。
一般认为,重大赛会除了其本身能够为观众提供愉悦的观赏体验,还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相关产业集聚,优化城市产业结构,进而实现城市能级的重大提升。
仅以体育赛事举例。创立于1897年的波士顿马拉松,是世界首个城市马拉松赛事。100多年的积淀,让波士顿与马拉松成为彼此的象征,共生共荣。
在体育爱好者眼里,波士顿就是殿堂级存在。2019年,波士顿马拉松吸引到超过50万人沿途观赛,为当地创造了2.11亿美元的收入。赛事经济给波士顿提供了丰沃的发展土壤,成为这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第127届波士顿马拉松赛 图片来源:新华社
更励志的案例来自法国。1968年,第10届冬奥会举办权角逐激烈。名不见经传的法国东南部小城格勒诺布尔付出了巨大努力,才最终取得主办权。
格勒诺布尔的新机场、新火车站、高速公路、无线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以及许多广场、医院、文化中心、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城市面貌在几年时间内被完全改变。
冬奥会带来的国际化契机,加之配套的优质硬件,以及城市高科技产业导向,吸引惠普等大公司入驻,也吸引了许多中小高新技术研究机构,每年有大量的国际性会议在此召开。
时至今日,格勒诺布尔已经从阿尔卑斯山小城变身“法国硅谷”,成为欧洲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重镇。
成都凤凰山体育公园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不过也要看到,举办大型赛会,国内外运动员和游客在短时间内大量涌入,会大大增加城市运转和赛事组织的难度,对东道主无异于一场抗压测试。
也因此,鲜少有城市会同时举办多场赛会。从规格上讲,只有巴黎和伦敦分别于1900年、1908年同时举办过奥运会和世博会这样的顶级赛、会。
此次成都选择All in,一赛一会同时举办,无疑是一个强烈信号,即对自身基建、管理、组织、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综合实力的自信,也体现了一座城市发展的高阶化形态。
实际上,近年成都举办的以及即将举办的一系列国际性赛会,也是这座西部城市不断真正走向世界的关键契机。
去年8月,首届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正式接过大运会的“接力棒”,进一步传导以赛营城的热度。同时,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2023-2027、亚洲乒乓球职业大联盟中国运营总部、WTT国际青训中心三个项目正式落户成都武侯。
成都大运会开幕式现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大运会之后成都举办的国际车展上,世界500强车企集体亮相,使得车展精彩纷呈。一汽大众、一汽丰田等龙头车企都将成都基地视作撬动西南市场的重要支撑,而吉利集团、比亚迪也持续重仓成都。
接踵而至的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则让京东方、康宁、三星电子、LG电子、小米、应材等世界500强企业在成都聚首,其中不乏小米、爱发科等新朋友。
如美国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所说:“城市永远是先有磁极,后有容器。”
这些落地成都的国际性、行业性活动,仿佛一个个“磁极”,使得成都有更多机会与世界互动。而进一步,则是要用“磁极”吸引力强化自身“容器”特征和规模,形成一个不断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
成都锦城湖公园绿道 图片来源:新华社(沈伯韩 摄)
为促进赛事遗产更好服务和支撑场馆后续利用,成都力争通过高等级赛事的植入,不断提升场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顶级赛事长期落户。本届汤尤杯的主体育馆——成都高新区体育中心,之前就举办过大运会和世乒赛。
世园会主会场园区更是在规划阶段就留好伏笔,主会场园区会后将会转化为公园,为东部新区提供的城市绿色空间。所有的场馆建筑和配套设施,会后将转化为公共服务建筑或产业孵化基地,实现世园会价值的最大化延伸。
2024成都世园会主会场的综合服务馆
在成都“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理念的影响下,赛会在改善城市形象、更新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产业布局之外,还能切实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甚至能改变城市气质。
如今成都人在茶馆等传统休闲方式之外,绿道骑行、近郊露营、爬龙泉山等活动日益成为潮流风尚。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成都体育人口已突破940万。
面对地缘和科技深刻变革,每座城市都需要以更加创新的思维来选准赛道。国际赛会之城,就是成都选择的赛道之一。
以打造国际会展之都为目标,2023年成都共举办1058场重大会展活动,参与人数12157.7万人次,展出总面积1296.4万平方米,会展业总收入1480.8亿元。
同时,推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从国际体育组织青睐的“黄金主办城市”“卓越贡献城市”,到在全球体育之都榜单上跃居世界第八,成都以赛事为媒,推进城市能级向着新的高度进发。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这个过程中,更多的人看到了成都的综合实力,也看到了这座城市作为西部市场桥头堡的战略价值。
当前,“找准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已经成为不同省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逻辑之一。着眼于西部,站位于四川,成都如何定位自身?
四川曾是国家的战略大后方。但在今天“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总揽全局、谋篇布局,四川这个“后方”的意义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增长极,一个新的动力源”。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四川被定位为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已发布的国务院对多个省(区、市)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批复中,这一表述绝无仅有。
一些人对“战略腹地”和“大后方”存在误读,以为这只是简单的备份。实际上它还有着更深、更广的内涵——就是开放的高地,国际的窗口。
因为在全新的世界格局和趋势下,北京、上海无疑代表中国城市国际化的最高水平,但成都等城市同样有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主体,彰显中国城市国际化的“纵深”,生动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成都国际金融中心 图片来源:新华社(晋美多吉 摄)
放眼国际,曾经以货物贸易为基础的全球化已经逐渐进入下一阶段,城市国际化的竞争舞台变了,赶超路径也变了——
从“货”变成了“人”,哪座城市能率先实现向创新研发、专业服务、文体创意产业的转型以及相关人才的聚集,哪座城市就能在未来国际竞争格局中占得先机。
从这个维度看成都举办一系列赛会,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背后,关乎人的全面发展,也关乎城市活力与气质,是为了增加中国城市国际化的“纵深”,也是积极承担国家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