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孙志成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当地时间3月7日,尼日利亚媒体报道称,该国卡杜纳州库里加地方政府区的一所学校遭土匪袭击,包括学生、教师和工作人员在内的287人遭到绑架。据称,土匪于当天8时30分左右闯入学校,还杀害了卡杜纳州治安维持队的一名成员。
卡杜纳州州长乌巴·萨尼7日晚表示,政府正在与学校管理层和社区合作,以确定被绑架的实际人数,并承诺将他们全部救回。
据新华社援引当地媒体报道,从武装分子手中成功逃脱的库里加中学校长萨尼·阿卜杜拉希说,两所学校至少有287名学生下落不明,其中包括187名中学生和约100名小学生。
目前,尚无任何武装组织声称制造了这起绑架事件。
▲3月7日,人们聚集在事发小学周围。(美联社)
据参考消息网,在尼日利亚北部,学生在学校被绑架很常见,自2014年伊斯兰极端分子在博尔诺州奇布克村绑架200多名女学生以来,这已经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近年来,绑架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和中部地区,那里的数十个武装组织经常以村民和旅行者为目标,索要巨额赎金。
在这次袭击发生几天前,极端分子在尼日利亚东北部绑架了上百人。
据央视新闻3月6日消息,当地时间3月5日,尼日利亚媒体报道称,极端组织“博科圣地”在该国北部的博尔诺州绑架了319名流离失所的女性。
报道称,事件发生在靠近喀麦隆边境的博尔诺州恩家拉地方政府区的甘巴鲁镇,当地的一个流离失所者营地的人们被绑架带走。另有安全人士透露称,遭绑架的人数为113人。
在受冲突影响的北部地区,妇女、儿童和学生经常成为大规模绑架的目标,许多受害者在支付巨额赎金后才被释放。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1月30日,尼日利亚西南部埃基蒂州一所学校的创始人说,歹徒日前袭击一辆校车,绑架多人,包括该校5名学生。
当地时间2月12日凌晨,尼日利亚西北部扎姆法拉州一镇遭遇武装土匪袭击,2名警察和2名居民现场被杀害。据目击者称,武装土匪携带重型武器,先是将警察站执勤的2名警察打死,随后对居民挨家挨户搜查,约有40人被绑架带走。
尼日利亚风险咨询公司SBM情报公司说,自去年5月以来,尼日利亚已有近4000人遭绑架。
为何尼日利亚学校、流浪者营地绑架案频发?
安全条件差,安保力量薄弱,学生、流浪者自身防护能力不强是首要原因。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绑匪最初瞄准的目标是尼日利亚的富裕家庭或是外国人。但最近几年,他们的目标开始转向一些穷困社区,尤其是一些寄宿制学校——这些地区安保情况较差,绑匪可以轻易地转移大规模人质,之后再与政府协商赎金。
不过,在分析人士看来,学生频遭绑架的背后,主要还是当地贫富差距和失业问题严重,极端贫困为各类暴力犯罪提供了滋生土壤。
尼日利亚是非洲第一人口大国,有2.2亿多人。该国蕴藏资源丰富,已探明30多种矿藏,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锡、煤、石灰石等。
不过,作为非洲的人口和经济大国,尼日利亚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
尼日利亚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能源出口。然而,自2016年因国际原油价格暴跌首次出现经济负增长以来,尼日利亚经济增速始终无法跟上其人口膨胀速度,人均收入不升反降。受新冠疫情影响,尼日利亚经济再遭重创,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再度出现负增长(-1.794%)。
据第一财经,比宏观经济指标更可怕的是,如今尼日利亚民众的基本生活也难以保障。数据显示,2022年尼日利亚的通胀率创出过去17年来的最高水位,尤其是食品价格年度涨幅更是高达150%,而尼日利亚家庭收入的57%用于购买食品,通胀对民众生活的破坏与撕裂程度可想而知。
尼日利亚人口总量一直在上升,但同时失业人数与贫困人口也居高不下,其中国内无业或失业人数占比高达33%,位居全球前列,而在失业人群中,尼日利亚的青年失业率竟达53.4%;贫困人口方面,据世界银行最新数据,尼日利亚绝对贫困人口(每天收入低于1000奈拉,约2美元)多达9510万,占尼日利亚全国人口的42%;不仅如此,尼日利亚的健康、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始终大大落后于人口增长速度,公共产品供应与需求呈指数级失衡,因此目前尼日利亚文盲率高达38%,新生儿死亡率为36‰,成年艾滋病感染率为1.5%,国民营养不良率达12.6%。受此影响,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推出的近5年人类发展指数(HDI)中,尼日利亚的表现一直呈下降状态,在全球的排名位次掉到160名之后。
人口多、贫富差距大,加上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尼日利亚极端暴力、各类犯罪事件近年呈上升趋势。
学校遇袭和学生屡遭绑架,也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此前,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尼日利亚政府尽全力将肇事者绳之以法,重申联合国将继续支持尼日利亚政府和人民打击恐怖主义、暴力极端主义和有组织犯罪的努力。
而对尼日利亚来说,缩小贫富差距、让上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任务虽然艰巨,却必须以非凡的勇气和决心加以解决。
编辑|孙志成 杜恒峰
校对|汤亚文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央视新闻、新华社、参考消息网、第一财经、工人日报等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