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赵云 每经编辑 肖芮冬
3月7日,市场全天震荡走低,三大指数均收跌。截至收盘,沪指跌0.41%,深成指跌1.37%,创业板指跌2.33%。
板块方面,旅游、黄金、工业金属、高铁等板块涨幅居前,CRO、MR、减肥药、CPO等板块跌幅居前。
总体上个股跌多涨少,全市场超3500只个股下跌。沪深两市今日成交额9817亿,较上个交易日放量500亿。
北向资金全天净卖出21.41亿元,其中,沪股通净买入1.03亿元,深股通净卖出22.44亿元。
变盘信号越来越明显,大家做好准备了吗?
今天早盘,从9:30到10:53,上证指数基本稳步上涨,最高触及3063.69。
但随后风云突变,卖盘密集出现,指数快速翻绿。
同一时间,各大指数涨跌不一,但都同步跳水,直至收盘都在水下震荡。
冲高回落并不罕见,但从本周连续4天的分时图来看,这样幅度的回落还是首次出现。连最顽强的沪指,都几乎回到了周一开盘的点位(3026.61);其他指数跌得更多,本周涨幅尽数回吐。
日K走成这样,说明很多人预感要来的调整,这次真的来了。
摆在面前的问题变成了,该不该逢低入场?
技术上看,一方面,主要股指今天首次跌破5日线,短线支撑失守。
接下来无非三个方向:
1.快速修复,重回5日线上方;
2.回踩10日线后稳住,盘整一阵再上攻;
3.连10日线也没支撑住,继续下跌,那么趋势明显就转变了。
另一方面,近期市场的调整其实比较温和,与上周三(2月28日)那样的大跌明显不同——大部分的抛压或许在上周已经释放,所以短期再出现急跌的概率并不大。
而且,上次大跌当天抄底的人,实际上得到了奖励。
既然纯看图,每种情形都有可能发生,我们不妨结合短线情绪和板块表现再来分析。
纵观从本周4天的盘面,有两大特征:
1.高位滞涨;
2.高切低、大切小。
具体来说,自上周二(2月28日)克来机电13板断板后,连板高度逐渐从8板降至本周一的5板。本周三、四,最高板又冲至7板,但“大部队”只在2、3板,且规模出现萎缩。
板块方面,本周上半周还大热的AI手机、液冷服务器、飞行汽车等,目前已出现回调。板块内成交额靠前的核心个股,纷纷收出长上影线;小市值标的还有一定冲劲。
比如CPO板块的中际旭创,华为汽车里的赛力斯等等,“涨不动”的感觉变得明显。
而接棒上涨的板块,前期涨幅较低有补涨需求,但持续性却不佳。比如周二的国防军工、周三的光伏,大涨次日都迎来调整。
今天(周四)黄金、铅、锌、铜、镍等有色金属板块大涨,“元素周期表”刷屏。但除了与黄金沾边的板块更被看好外,其他部分后续也有待观察。
而且,既然都说到黄金和黄金股大涨了,“避险”两个字其实也呼之欲出。
今天盘中,现货黄金一度站上2160美元/盎司关口,续刷历史新高。
据报道,尽管金价创下新高,但有市场观察人士指出,经通胀因素调整后的实际金价仍然远低于过去的峰值。而目前,华尔街分析师普遍预计,金价的强势至少将持续到今年下半年。
花旗分析师在本周一的报告中自称“中期看多黄金”,并预计今年下半年金价有25%的可能性达到创纪录的每盎司2300美元。不过,他们对金价的基本预测仍为2150美元,并重申在未来12至16个月,金价甚至可能达到每盎司3000美元。
华泰证券则指出,往前看,短期不确定性有所上升。一方面,近期美国数据再度进入“观察期”;另一方面,另类资产波动率大幅上升后,往往可能面临一定幅度的调整。近期黄金波动率明显上升,但历史上,波动率难以长期在高位维持。不排除金价短期震荡。同时,从基本面角度看,疫情后美国数据季节调整不充分、季节调整因子往往推高1-2月的增长和通胀,且近期BLS调整了美国通胀指标的权重等——都为2季度美国的宏观数据走势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中长期看,黄金既有优异的“抗波动性”,也有较好的升值潜力,应该长期在资产配置中占“一席之地”——因此维持对金价的乐观预期。
所以,避险情绪蔓延下,本周走得最好的板块除了黄金,还是主打防御的红利策略,也叫做高股息资产。
不论A股的红利指数还是港股的一些红利ETF,今天都录得红盘。
除了红利指数固有的防御属性,有观点认为,这还昨天下午的经济主题记者会有关。
据媒体梳理,在会上,证监会主席吴清有两个表述利好红利板块:
一是推动分红。
吴清表示,近年来,A股上市公司的分红状况在持续改善,但常年不分红的公司也不少,分红的稳定性、及时性、可预期性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多年不分红,或者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证监会还将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硬措施,包括限制控股股东减持、实施ST风险警示等。
他还表示,将推动有条件的公司一年多次分红,特别是鼓励春节前分红,让大家欢欢喜喜过年。
二是关于长钱(长期资金)的表述。
红利板块首先是具备高分红的板块,其次是长钱的蓄水池。
吴清表示,这个市场上长钱短钱都是需要的,但是更缺的是长钱,同样缺的是长期主义,也就是大家能不能有这样长的资金、长的资本来配置在这个市场,能够坚持价值投资、理性投资、长期投资的理念,这是证监会要努力推进的一件事。
所以,立足今天收盘的情况,你会选择“放手一搏”还是“防守一波”呢?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刘国梅 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