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王海慜 每经编辑 赵云
去年12月8日,浙商证券分别与5家转让方签署股份转让框架协议,公司拟以现金方式受让5家转让方持有的国都证券。
此次并购计划引发业界的广泛关注,但之后此次并购最终交易文件签署时间却有所延迟。
日前,浙商证券公告,本次交易相关的审计、评估等工作已完成,各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由于交易各方推进决策程序的需要,同意将上述框架协议中约定的最终交易文件签署时间由2024年2月28日前修改为2024年3月31日前。
这已是本次收购落地的第二次推迟,此前由去年12月31日推迟到了今年2月28日。
某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之所以会再度延迟,主要是因为核算资产这些工作太费时间,加上春节假期的因素,但预计此次交易最终能顺利完成。
目前业内有观点称,相比头部券商,中小券商之间同业并购的可能性要更高,这源于中小券商做大做强的冲动更为强烈。当然也不排除未来行业内自上而下行政主导的并购的发生,毕竟并购重组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去年12月8日,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签订《国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框架协议》的公告。根据公告,浙商证券分别与重庆国际信托等5家转让方于12月8日签署股份转让框架协议,公司拟以现金方式受让5家转让方分别持有的目标公司国都证券5.282%、4.717%、3.7736%、3.3089%、2.0639%股份。
截图自:浙商证券公告
日前,浙商证券公告,本次交易相关的审计、评估等工作已完成,各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由于交易各方推进决策程序的需要,同意将上述框架协议中约定的最终交易文件签署时间由2024年2月28日前修改为2024年3月31日前。
而这已是本次并购最终交易文件签署时间的第二次推迟。
去年12月30日浙商证券曾发布公告称,各方一致同意,将《框架协议》第3.4条“双方无法在2023年12月31日前或双方协商一致同意的其他日期前签署最终交易文件的,双方有权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解除本协议”修改为:
“双方无法在2024年2月28日前或双方协商一致同意的其他日期前签署最终交易文件的,任何一方有权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解除本协议。”
截图自:上证e互动
对投资者而言,此次并购的成败,关系到公司中长期发展,所以进展值得密切关注。记者在上证e互动平台上看到,今年2月以来,已经有多位投资者询问浙商证券并购国都证券的进展,但公司目前均未回答。
某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浙商证券此次收购国都证券股权一事最终能够顺利完成应该问题不大,之所以会再度延迟主要是因为核算资产这些工作太费时间,加上春节假期有差不多10天都没上班。
近年来,市场频现券商合并传闻,尤其是最近一两年,部分券商之间有着较高的合并预期。
去年11月3日,证监会曾表示将支持头部证券公司通过业务创新、集团化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打造一流的投资银行。在这样的背景下,近期一些头部券商也被传出并购预期。
不过截至目前,真正落地的案例并不多。
从记者获得的一些机构调研纪要来看,去年底以来多家头部券商在接受机构调研时,都曾被问及有关行业并购的问题。
头部券商A在去年底的机构调研中曾指出,从目前国内的格局来看,并购重组是这个行业最终提高的必由之路,但由于各种因素,包括牌照管制、地方政府的一些诉求等,在目前来看不会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该头部券商介绍,券商的并购重组可以从两个路径来实现,第一个路径是自上而下行政主导式的并购重组;第二个路径是中小券商之间的并购重组。
而从该头部券商以往的并购经历来看,第一种路径的过程可能会比较曲折,如果两家公司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而机构设置、业务模式都高度重合,那么并购之后的整合可能会耗费很长的时间,也伴随着人员流失。相比之下,第二个路径目前的可行性更高,因为中小券商做大做强的冲动可能更强烈,进行同业之间并购的可能性要比大券商之间要高。现在市场的一些案例也大部分是中小券商之间并购重组,目的是做大规模。
该头部券商表示,公司对待并购是以开放的态度,但是公司并不需要横向并购,而是欢迎有利于补强业务短板,提升公司业务的专业能力的纵向并购。 但其也认为,为了响应号召,上述自上而下行政主导的并购当然也有可能发生,这毕竟是做大一流投资银行的一个前提。预计在相关政策指引之下,未来行业内的兼并重组可能会逐步增加。
而一些头部券商其实也一直不乏并购的打算,但要找到合适的收购对象,也并不容易。
头部券商B在今年初曾向机构表示,公司一直都有外延式发展战略,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标的。按照“十四五”规划,要达成既定目标,需买一家中型券商,但确实没有中型券商股东会把股权转出来。对于一些小券商,公司兴趣不是很大,一方面是规模太小,小券商收购后整合成本也挺高,也缺乏业务特色。
“对我们来说,几个方面至少要占到其中一条,比如规模能够有两三百亿以上的,对于我们提升行业地位有显著的帮助;或者有特别突出的业务团队,能够弥补我们自身业务层面的不足。”该券商表示。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