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特约评论员 陈宪
2024年,是中国经济回升向好,达到潜在增长的关键年。此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全面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会议要求,要增强忧患意识,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企业自主创新好处多多
经济下行或回升是一个宏观经济现象,是微观经济活动的集中表现。经济回升需要微观经济的活力和动力,即便是在推行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背景下,也要微观主体作出符合其意愿的积极反应。否则,宏观经济政策就会失灵、失效。因此,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既要靠政策发力,更要靠内生动力。
那么,内生动力来自哪里,什么是内生动力?笔者认为,内生动力主要来自企业,指企业自主创新,尤其是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即科技型企业自主的研究开发活动。不难发现,企业自主创新对于应对和解决上述问题,有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
企业自主创新能够使有效供给与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精准对接,既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又打通国内大循环的堵点。企业自主创新将在供给侧作出全方位优化和提升,提高技术能力、设计水平和生产工艺,同时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提供新产品新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
企业自主创新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要作出的市场化行为。创新型企业和企业家能够敏锐地感知到市场和科技动态变化,适应需求或创造新需求最需要做什么,进而在这个基础上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产业资源和市场资源。这一方面会带来最高的创新效率,同时能够克服或缓解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进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企业自主创新能够扭转社会预期偏弱的方向,增强社会主体的信心。企业自主创新给社会经济活动带来活力和动力,它在做大增量的同时,又能改善存量;它在增加投资、就业的同时,又在增加收入和消费。企业自主创新“一石多鸟”的作用,将使社会预期由偏弱转为偏强,进而激发社会主体的信心。
企业自主创新能够连接短期和长期,进一步强化中国经济的确定性。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在上升,我们如何应对?唯有增强中国经济自身的确定性,以企业自主创新即供给创新熨平短期需求波动,保证经济运行和发展行稳致远。企业自主创新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要通过深化关键领域改革,不断完善创新和产业生态,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成果转化为稳增长、稳投资和稳就业的现实动力。
科研成果转化亦需创新
在2024年的当下,围绕自主创新,企业自身需要关注些什么,做些什么?笔者的建议是,关注开放人工智能平台、大模型和专业的小模型,使企业适应并利用由此带来的变化和机会;关注企业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建立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的新平台;关注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背景下出现的新赛道,把握企业可能产生的机遇,并形成新项目、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业态;关注传统企业转型中出现的升级、补链和强链的可能性,寻求企业做大规模或专业化的途径。
一个时期以来,新兴产业的头部企业,自主创新、做大研发渐成主流,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避免了成果转化中出现的效率低下、成功率低等由来已久的矛盾。新兴行业头部企业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也与“大院大所”合作,但合作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主要是建立企业主导的合作平台,企业投入研发资金,“大院大所”投入人才,由此较好地解决了试错成本、创新效率和激励机制的平衡问题,这些企业依凭自主创新成果及其产业化,进入了快速成长的发展轨道。
新兴行业腰部及以下的企业,也要不断强化自主创新研发的意识和行动,但限于自身条件和能力,还是要利用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必须看到,近年来,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松山湖实验室”模式受到关注,科技型企业、“大院大所”和地方政府在0~1(样品)、1~10(产品)和10~100(商品)的不同阶段形成不同的合作方式,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可见,在企业自主创新主导下,创新各种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和途径,让它们都回归创新活动是经济活动的本源,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将指日可待。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