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光子芯片、太阳能电池…这群平均年龄33岁的青年科学家要让“科技狠活”走出实验室

    每日经济新闻 2024-01-09 20:00

    ◎科学家创业已经越来越常见,投资人更是对“硬科技”趋之若鹜,有人认为,中国已经迎来“科创家”时代。

    每经记者 陈婷    每经编辑 刘雪梅    

    近年来,科学家创业已经越来越常见,投资人更是对“硬科技”趋之若鹜,学界出身背景的创业者成为了“香饽饽”。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已经迎来“科创家”时代。

    1月8日,达摩院青橙学者分享会在浙江大学举行,苏俊、陈孝钿、杨宗银等15名青年科学家登台,从潘云鹤、邵峰、杨树锋等院士手中接过青橙奖,获得“青橙学者”桂冠和阿里公益支持的100万元奖金。

    图片来源:达摩院官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本届获奖的“青橙学者”们的研究方向涉及多个热门研究领域,包括且不限于集成光子、引力波、云计算、半导体等。

    对于这些科学家们而言,如何带“科技狠活”们走出实验室,或许是他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对此,聚焦集成光学研究(即在芯片上操控光的技术)的北京大学电子学院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光子与电子学博士常林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他所研究的领域最终一定会涉及到商业化的问题,要落地、服务于社会。

    常林提到,在芯片层面,“单纯靠科研经费是满足不了比较前沿的研究的,它一定是要有大的产线、大的设备来支持。”

    达摩院瞄准青年科学家:平均年龄33岁

    获奖的“青橙学者”们都算得上年轻有为,这也是达摩院设立这一奖项的初衷。

    达摩院青橙奖(青年科学家成长计划)创立于2018年,旨在发掘和帮助更多对科技进步有重要推动作用的中国青年科学家,每人都将获得可自由支配的100万元奖金,鼓励他们在重大科研攻坚中挑大梁。

    青橙奖至今已连续举办6届,累计向中国27家高校、科研院所的69人授奖,发掘了江文帅、韦东奕、白蕊等青年科学家。

    据记者了解,本届获奖的“青橙学者”平均年龄为33岁。

    以获奖者苏俊为例,作为首位香港籍的青橙学者,他才29岁,已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独立研究员。苏俊在分享时表示,其理想是用科学提高卵子与胚胎的质量,以减少女性经历试管、流产、出生缺陷等造成的身体与精神痛苦。

    对于达摩院来说,通过举办奖项的方式接触更多的青年科学家,也有助于其实现被阿里赋予的探索前沿科技的使命。

    分享会上,达摩院院长张建锋表示,达摩院聚焦数据科学领域的“智能”与“计算”两大研究方向,探索前沿技术,希望推动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我们将持续关注和支持青年科学家,推动数据科学的不断创新,无论是基础理论发展、前沿技术突破还是工程应用。我们也将与更多的青年科学家一起,用数据科学的方法,推动解决科学、产业和社会问题。”张建锋说。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达摩院有过一些调整。

    2023年11月,有市场传言称,由于预算及盈利等原因,阿里巴巴达摩院量子实验室或已解散,并裁减多名员工,且该实验室成员许多已成功入职业其他企业。对于上述传言,阿里巴巴达摩院相关人士对媒体表示,为了进一步推动量子科技协同发展,达摩院联合浙江大学发展量子科技,达摩院将量子实验室及可移交的量子实验仪器设备捐赠予浙江大学,并向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开放。

    去年5月15日,有消息称,达摩院自动驾驶团队全部并入菜鸟集团。

    达摩院方面在当时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确认:因业务调整,达摩院自动驾驶业务转入菜鸟集团,部分人员转入菜鸟,同时将有其他部分人员进入阿里其他业务。

    “科技狠活”离落地还有多远?

    如今,硬科技已经是投资人布局的重点。

    去年12月7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领中资本管理合伙人、上海市国际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黄岩曾表示,以前可能投互联网类的居多,现在除了关注在风口上的人工智能、新能源之外,还关注更多重大、前沿的科学,包括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甚至还有人会关注核聚变。

    清科研究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半导体及电子设备、IT、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行业位列前三,投资事件共4104起,占市场总投资案例数的63.0%,涉及投资金额共2654.6亿元,占比52.3%。

    可以发现,本届获奖的“青橙学者”很多来自于热门领域,他们又是怎么看待硬科技落地的问题?

    在常林看来,产业化是非常重要的目标。他表示,基于与产业界、投资界的对接,科学家能够看到外界需要什么,“有些是在实验室里做自由的科学探索想不到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业界其实可以反馈给我们,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做科研。”

    据悉,目前的光子芯片有几个比较大的潜在应用领域,一个是在激光雷达领域,特别是随着无人驾驶的普及,成本低且性能可满足车载要求的激光雷达。另一个是光计算层面,常林希望未来可以将传统的GPU与CPU之间的互联改成用光进行互联,这将极大降低功耗,提升算力。

    此前,西湖大学工学院研究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王睿的研究大幅提高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与稳定性,为推动钙钛矿的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据记者了解,王睿所研究的这一领域可能落地前景广阔。近年来,多家车企都在钙钛矿方向有动作。

    资料显示,1954年,为了捕捉巨大的太阳能量,科学家们开发了以晶硅为主的第一代太阳能电池。2009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问世,这种新型材料在当时的转化效率仅有3%,但学术界对其上限的预估远高于晶硅电池。

    王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配备太阳能电池的汽车只要在白天跑,就不用担心它没电,因为太阳能一直在充电。

    碳酸锂成本一直在下降,钙钛矿的成本会降吗?对此,王睿表示,从2008年到现在,一片太阳能电池片从100元降到7元,“除了整个供应链的成本(降低)以外,还有跟使用量的扩大也有关系。”

    王睿说,“我们期待2025年之后,(等)所有科学问题解决差不多了,大家把量冲上来,成本自然降下来了。”

    也有学者提到了科学家变身企业家可能面临的难题。

    曾也鲁是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科院遥感地球所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博士,其基于植被荧光与辐射传输模型的定量遥感研究,大幅降低了荧光卫星观测的不确定性,为碳中和与粮食安全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曾也鲁曾在美国斯坦福卡内基研究所有过将近4年的博士后经历,他对记者表示,斯坦福是世界上产学研做得最好的大学之一,但据他观察,科学家跟企业家需要的特质差别很大,绝大部分人是不大能兼顾好两个身份的。

    曾也鲁直言:“并不是说这两个领域不能有任何的关联,很多人可能通过技术顾问,或者技术转化的方式来形成合力,大家各自做各自擅长的事情,而不是老师或者科学家自己下场拉投资、搞路演,以及搞法务、财务这些事情。”

    作为仰望星空的人,科学家们或是全力投入学术研究,或是尽力产研两手抓,他们的共同目标都是给世界带来更多新的可能性。

    附:2023达摩院青橙奖名单

    封面图片来源:企业官网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乘用车累计零售2169.9万辆!2023年中国汽车“创造奇迹”,乘联会预判:年产销量突破4000万辆将是趋势

    下一篇

    探路者:控股股东之一致行动人拟减持不超1.9999%公司股份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