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李孟林 每经编辑 王可然
2023年,俄乌冲突迟迟不见终结迹象,巴以之间又爆发激烈冲突,地缘政治持续动荡。ChatGPT引爆生成式AI热潮,科技企业掀起新一轮竞争,各类大模型和AI应用令人眼花缭乱。
在一件又一件大事的冲击下,全球公共卫生话题逐渐淡出了视野,近年来全球对传染性疾病的投入甚至出现了下降趋势。然而,在新闻头条之外,疟疾、结核病等疾病仍在严重影响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更是加剧了霍乱、登革热等疾病的传播风险,并带来酷热和空气污染等威胁人类健康的问题。
如何提高国际社会对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mRNA和AI等前沿科技如何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好应对健康问题,中国在这些问题上能贡献哪些力量?《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NBD)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郑志杰博士。
盖茨基金会长期投入全球健康和发展议题,郑志杰也是公共卫生界的“老兵”,曾先后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卫生学系主任和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并在中国医师协会公共卫生医师分会、中国全球卫生网络等专业机构担任领导职务。
在郑志杰看来,AI技术在改善孕妇健康乃至全球健康方面也拥有巨大潜力。图为郑志杰 受访者供图
防范下一次大流行四项工作是关键
NBD:新冠疫情让全球公共卫生成为焦点话题。回顾来看,您认为这场大流行在公共卫生上推动了哪些进步,又留下了哪些经验教训?
郑志杰:我们从新冠疫情的应对中学到了很多,但离准备好应对下一场大流行病仍然有不小距离。
全球防范工作监测委员会(GPMB)题为《脆弱的疫情防范》(A Fragile State of Preparedness)的最新报告显示,虽然我们在全球信息平台、社区参与、独立监测能力和地区实验室能力等指标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在对抗虚假信息、提供公共产品和制定全球防范战略计划等方面的情况不容乐观。
尽管我们不知道下一次大流行病何时会再来、冲击会有多严重,但在新冠疫情成为“尘封的记忆”之前,全球亟须总结经验教训,并做好充分准备。
具体而言,我们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加强疫情防范、准备和应对的监测和问责,确保其客观透明;二要加强融资系统建设,提高其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三要加强地区研发能力,包括早期检测和监测、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及相关卫生产品的基础制造能力等等;以及最后还需要重视跨部门合作协调,尤其是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知识和能力互补。
NBD:随着新冠疫情消退,叠加地缘政治冲突,国际社会和公众对待公共卫生的注意力有所下降。您认为有哪些卫生议题具有紧迫性,值得更广泛的关注?
郑志杰:国际社会需要持续对公共健康议题保持关注,这一点毋庸置疑。刚刚过去的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启动了首个健康日,提醒公众关注气候变化给全球健康带来的更加严峻的挑战。COP28主席国还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宣布了《气候与健康宣言》,标志着积极应对与气候相关的健康影响的全球承诺,包括保护社区和较弱势群体,并使医疗系统做好准备,以应对如酷热、空气污染和传染病等健康影响。
盖茨基金会关注的多个健康领域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尤其是严重影响发展中国家的传染性疾病,迫切需要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比如疟疾这个重要的全球性卫生议题。COP28召开首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疟疾报告2023》指出,2022年,全球约有2.49亿例疟疾病例,比2021年增加500万例,实现降低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目标仍面临巨大挑战。气候变化对疟疾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也不容忽视,比如传播媒介蚊子的生存和繁育,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等。
正是在你所说的多种挑战叠加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加大针对全球健康的研发投入。目前的一个严酷事实是:全球对严重影响低收入国家人口生命健康的传染性疾病的投入非常有限,且最近出现了下降趋势。数据显示,虽然对整体健康研发的资金正在增加,但只有约2%用于威胁全球最贫困人口生命与健康的疾病。
实际上,近年来对传染性疾病的投入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例如:针对结核病研发的资金仅为2023年联合国高级别会议设定目标的20%,对疟疾研发创新的资助也降至十五年来的最低。为此,我们亟须全球各国加大资源投入,并通过国际合作机制强化协作,促进研发成果的大规模推广和公平分配,从而惠及最脆弱的人群。
中国可在全球健康领域发挥重要贡献
NBD:您提到疟疾和结核病,这两种传染性疾病实际上已经有了治疗方法,为什么还要继续投入大量精力研发,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
郑志杰: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卫生估计报告》对过去20年来疾病和伤害造成的死亡率和发病率趋势进行了分析。报告显示,传染病仍对低收入国家造成了严重后果。在低收入国家10大死因中,有6个仍然是传染病,其中疟疾和结核病分别列在第6位和第8位。
虽然这两种疾病都有对应的药物,但共同存在的耐药性问题为疾病治疗和继续降低死亡率带来严峻挑战,我们亟须尽快开发更好、更有效的创新药物,才能跑在这些病原体的前面。中国在这些方面具备潜力:位于北京的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GHDDI)正在结核病和疟疾药物研发方面取得进展。
此外,这两种传染病也需要更有效的疫苗。卡介苗是目前唯一在使用中的结核病疫苗,1921年首次使用于人体,迄今已逾百年。它虽然能保护婴幼儿免于遭受严重全身性结核病的伤害,但对承担了90%结核病负担的青少年和成人的肺结核保护效果非常有限。而2021和2023年才刚刚问世的疟疾疫苗目前同样只对儿童有效,我们仍然需要保护人群更广、保护效力更高的疟疾疫苗。
NBD:目前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仅在两个国家有野生毒株流行,且全球新发病例数很低。全球公共卫生界却将消灭脊髓灰质炎作为一个重大目标,这是为什么?
郑志杰:脊髓灰质炎是少数我们有机会从地球上彻底根除的疾病之一。得益于过去三十年来的全球合作,世界取得了难以置信的成就——脊髓灰质炎病例下降了99.9%,避免了2000万残疾的发生。经过无数人的努力,全球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如今仅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流行。
然而,病毒无国界。无论它在哪个角落,只要一例尚存,整个世界就处于危险之中,并且要集体为此付出沉重代价。目前每年全球仍有4.5亿儿童需要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消耗了各国大量宝贵的医疗资源。
我们也需要把握机会窗口,在脊髓灰质炎病毒再次有机会大规模传播之前,将其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的传染是季节性的,从11月下旬到5月上旬是传染淡季,接下来的这几个月十分重要。与此同时,全球需要对紧急响应机制的长期支持和对提高疫苗接种率的持续投入。未来几年正是全球应当加大投入,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关键时刻。
中国有潜力在全球根除脊髓灰质炎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多次强调与阿富汗开展医疗领域合作的重要性,并在2023年10月宣布为巴基斯坦捐赠三千万剂国产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这些举措将有助于全球尽快实现终结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传播的目标。在全球加强科学监测、及时发现和应对疫情方面,中国亦可做出贡献。
NBD:除根除脊髓灰质炎外,中国对全球健康和发展议题上还可以做出哪些贡献?
郑志杰:由于气候变化、疫情冲击、地缘冲突与经济衰退等一系列挑战的不断叠加,全球最脆弱国家和人群的健康改善、减贫进程和粮食供给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世界对全球健康与发展领域公共品的需求从未如此迫切,中国有潜力为弥合这一差距做出重要贡献。
在健康领域,多款中国研发和生产的卫生产品被作为全球公共品提供给了中低收入国家,包括预防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和宫颈癌等致命疾病的疫苗、适合基础设施薄弱地区使用的疫苗冷链设备、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综合疗法,以及满足中低收入国家女性避孕需求的长效避孕药缓释制剂,等等。
在农业领域,中国在良种创新与研发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实力。多年来,我们与中国的育种专家合作,针对非洲和亚洲小农户的需求进行水稻育种创新,研发适应当地气候条件、低投入高产出的新品种。同时我们也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与西非农业机构合作,逐步帮助西非国家建立水稻育种、繁殖、推广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从而确保贫困农户能从良种中获益。
与中国深入开展合作十几年的经验让我们相信深信,凭借日益提升的创新能力、生产能力,以及深入参与全球健康合作的承诺,中国将在提升全球健康和发展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mRNA与AI等科技发展应惠及中低收入国家
NBD:mRNA新冠疫苗的成功推广使得这项极具潜力的生物医药科技广为人知。mRNA技术如何能推动全球健康事业的进步?
郑志杰:新冠疫情应对工具的不公平分配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在非洲等中低收入国家加强研发和生产能力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应持续加大对中低收入国家研发能力提升的投入。
扩大非洲本土开发和生产负担得起的mRNA疫苗的能力对于提升整个大陆的疫苗可得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当务之急。
2023年,盖茨基金会就提供了4000万美元资助,扩大对低成本mRNA研究和生产平台的使用,其中部分资助(1000万美元)专门用于支持两家非洲本地机构基于这一平台来开发和制造本地所需的低成本、高质量疫苗。与传统技术相比,该平台的模块化设计简化了疫苗开发和生产过程,生产成本亦可降低50%以上,并可显著减少对资深培训专家的需求,这对于研发和生产能力仍然比较有限的非洲来说很有帮助。
NBD:2023年AI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盖茨先生对这项技术的潜力也非常看好。在您看来,AI技术会如何助力全球健康和发展议题?
郑志杰:AI可以在实现全球健康公平方面取得重大进展。AI技术在改善孕妇健康乃至全球健康方面也拥有巨大潜力。以人工智能便携式超声技术为例,它能帮助中低收入国家的护士和助产士监测高风险怀孕,确保能够尽早诊断和化解风险。
但值得注意的是,每次出现重大技术变革时,被落下的或最后才能受益的往往是世界最贫困的人口。如果不考虑贫困人口的需求,那么AI工具的研发、部署和使用甚至可能加深全球健康和发展领域既存的不平等鸿沟。因此,能否一开始就以推动公平为目标来驾驭AI的发展,通过充分发挥AI的潜力来减少不平等就变得至关重要。
秉持着确保AI技术能够长期惠及所有人的原则,盖茨基金会近期宣布将投入3000万美元,在非洲建立一个新的AI平台,以便为非洲科学家和创新者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运营支持。为了进一步支持科学家在中低收入国家开发前沿创新,盖茨基金会及其合作伙伴还宣布征集基于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面向中低收入国家的健康和发展解决方案。
封面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