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杜宇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12月25日消息,尽管美国此前高调宣布已经有20个国家加入所谓的“红海护航联盟”,但截至目前,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都明确表示不愿在美国的领导下行动。而剩下的国家大都只愿象征性派出少量人员参加,还有至少8个国家要求匿名。
西班牙国防部表示,只会参加北约领导的任务或欧盟协调的行动,并称“不会单方面参与红海行动”。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意大利国防部则表示,是“应意大利船东的具体要求”,派遣海军护卫舰“弗吉尼亚·法桑”号前往红海,以保护意大利的国家利益。它强调,这是其现有行动的一部分,并不属于美国新发起的“繁荣卫士”行动。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法国国防部也称,支持确保红海及周边区域航行自由的努力,但其军舰将继续由法国指挥。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此外,澳大利亚已经明确拒绝出动军舰或者巡逻机参加红海护航,只是将计划派驻的澳军人数从5人增加到16人。荷兰只表示要派2名军官,挪威说会派10名海军去巴林的“联合海上力量”总部,丹麦称将派1名军官参与相关行动。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而由于18日美国宣布的参与国为10个,到了22日称已经有“20国参与”,但其中还有8个加入的国家拒绝公开身份。路透社称,这表明在巴以冲突导致的地区紧张局势加剧之际,这项行动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24日,也门胡塞武装发言人穆罕默德·阿卜杜勒·萨拉姆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美国及其盟友军事化红海“没有正当理由”,这对国际海运航行“构成威胁”。穆罕默德·阿卜杜勒·萨拉姆还警告说,如果美国及其盟友继续“挑衅行为”,红海将变成战场。
印度《第一邮报》网站的节目主持人指出,解决红海航道危机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结束巴以冲突。
据央视新闻,近日,针对美方称正在组建所谓“红海护航联盟”、以保护经过红海的船只免受也门胡塞武装袭击的说法,胡塞武装领导人阿卜杜勒·马利克·胡塞发出警告称,如果美国对该武装组织发起军事行动,将对美国军舰和中东地区的利益机构发动袭击。
另据央视网,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日前报道称,据美国军事网站“战争地带”援引美国军方匿名官员的消息,为应对红海与以色列有关的船只频频遭袭,美国正在考虑向也门胡塞武装雷达设施发动打击的可能性。
自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胡塞武装使用导弹和无人机多次袭击红海水域目标。胡塞武装称,由以色列公司拥有或运营的,或者悬挂以色列国旗的所有船只都将成为该组织袭击的目标。胡塞武装将继续阻碍“与以色列有关的船只”在红海和阿拉伯海的航行,直至以色列停止对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
据经济参考报12月22日报道,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红海水域的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该区域已被视为高风险区域,对商船运行、国际供应链造成相当大冲击。
近日,多艘船只在红海水域遭也门胡塞武装袭击。为规避风险,数家国际航运企业陆续宣布暂停在红海航行或改道航行,其中包括合计占全球集装箱贸易量53%的德国海运企业赫伯罗特公司、丹麦马士基航运集团、地中海航运公司和法国达飞海运集团四家公司。
目前,大约12%的世界航运量要经过红海和苏伊士运河。Vortexa的市场情报与分析称,自欧盟禁运俄罗斯石油和产品以来,经红海运输的柴油和原油数量大幅增加,红海变得更为重要。这使得此次红海风险增加的影响也随之加大。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为了确保商船在红海水域安全航行,美国表示正协调多国组建护航联盟,还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就商船在红海频繁遇袭采取行动。但胡塞武装最高决策机构称,有能力对抗由美国组建并可能部署在红海的任何联盟行动。
在护航的情况下,商船通过速度会大大放慢,而如果商船寻找替代航线,所需时间将更多。由于干旱正在阻碍巴拿马运河的交通,货物托运人不得不考虑绕道更长、更昂贵的航线。
根据Vortexa的数据,如果商船寻求替代航线,如绕道非洲的好望角,从中东到欧洲、从印度到欧洲、从俄罗斯到印度和中国的主要航线的航行时间将增加58%至129%。其中,货物到达目的地所需时间增幅最大的是中东海湾至地中海航线,增幅为129%,从17天增加到39天。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红海局势趋紧,也造成了海运费用上涨。
12月23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了最新一周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的周度报告显示,受红海地区受到武装袭击的威胁,亚欧等航线运输市场运价大幅上涨,带动综合指数上涨14.8%至1254.99点。上海港出口至欧洲、地中海以及波斯湾等临近红海区域的航线受到的影响最大。上述报告显示,12月22日,上述三条航线的市场运价较上期分别上涨45.5%、30.9%和25.7%。
苏伊士运河——红海这一国际航运要道,连通红海与地中海,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而曼德海峡位于红海南端,连接红海和亚丁湾,是船只往返于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间的必经之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曼德海峡每年通航大约1.7万艘船只,处理全球10%的贸易量。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央视新闻、央视网
封面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