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李泽东
12月14日,北京市住建委、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调整优化本市普通住房标准和个人住房贷款政策的通知》,调整首套房、二套房的首付比例,首套房首付比例统一降至30%,二套房首付比例最低为40%。
图片来源:北京市住建委官网
具体内容如下:
一、调整普通住房标准
自2024年1月1日起,本市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普通住房,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住宅小区建筑容积率在1.0(含)以上;
(二)单套住房建筑面积在144平方米(含)以下;
(三)5环内住房成交价格在85000元/平方米(含)以下、5-6环住房成交价格在65000元/平方米(含)以下、6环外住房成交价格在45000元/平方米(含)以下。
二、优化个人住房贷款政策
加大购房信贷支持力度,更好满足居民家庭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执行以下规定:
(一)降低首付款比例。对于贷款购买首套住房的居民家庭,最低首付款比例不低于30%。对于贷款购买二套住房的居民家庭,所购住房位于城六区(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区)的,最低首付款比例不低于50%;所购住房位于城六区以外的,最低首付款比例不低于40%。
(二)个人住房贷款年限最长30年。
三、原有政策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包晶晶 摄
据北京日报报道,北京市目前的政策是,个人购买政策性住房以外的商品房,无论是使用商业性住房贷款还是公积金贷款,均区分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首套房和二套房,执行不同的首付比例。具体而言,个人购房首套房,普通住宅首付比例为35%,非普通住宅首付比例为40%;个人购买二套房,普通住宅首付比例为60%,非普通住宅首付比例为80%。
“执行差别化的首付比例,是2017年为抑制投资投机需求、落实‘房住不炒’定位所采取的调控措施,从当时看也的确稳定了市场预期,让楼市快速降温。”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市场形势发生变化,继续执行当年的标准,的确会误伤部分购房人,特别是改善型购房人。
通知提出,自新规执行起,个人购买政策性住房以外的商品房,无论是使用商业性住房贷款还是公积金贷款,不再区分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首套房的首付比例均为30%;二套房则按城六区和非城六区划分,首付比例分别为50%和40%。同时,贷款最长年限也从25年恢复至30年。
“购买城六区之外的住房首付比例略低,这既符合北京城市功能和布局优化调整的要求,也结合了近几年土地供应实际,以促进职住平衡。”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几年北京在土地供应上,重点是向城市副中心和顺义、大兴、亦庄、昌平等平原新城倾斜。
记者以市民王先生举例,因为家有二孩,准备在大兴购买二套房,房款800万元。按照新规,其首付比例从过去的80%降低至40%,减少了320万元。
自9月出台楼市支持政策后,北京的房地产市场表现稳定。
根据北京市住建委最新公布的网签数据,北京今年11月份一二手房总网签量16954套,环比10月份上涨7.1%;其中二手住宅网签12545套,环比10月份上涨17.76%。
今年9月1日,北京宣布实施“认房不认贷”政策。在这一利好消息刺激下,北京9月的二手房网签量出现明显增加,达到了1.4万多套,但此后的10月份受长假因素影响成交量回落,网签量降至10653套。11月份,北京二手房成交量出现回升,成交超过1.2万套。
对比来看,今年11月的二手房网签量已经达到近七年的较高水平。从11月份一二手住宅网签占比来看,二手住宅网签占比73.994%,环比10月份上涨9.953%;新建住宅网签占比26.006%,环比10月份下滑20.481%。
与二手房市场相似,北京新房的网签量近期没有明显回升。截止2023年11月30日,11月份新房住宅共网签4409套,环比10月份下滑14.835%;其中,11月份新房住宅共产生认购3573套,其中期房3572套,现房1套。
在全国楼市仍处于调整期的阶段,北京市场相对来说保持了稳定。
据中指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TOP100房企销售总额为5.7万亿,同比下降14.7%,降幅较上月扩大1.6个百分点。整体下滑态势仍然在持续。
市场分析认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北京楼市依然会相对平稳。
在房企销售排行方面,据中指研究院统计,今年1-10月,中海地产稳居北京市场第一,销售额达到493.5亿元,北京城建位居第二,销售额为373.6亿元,华润置地排名第三,销售额为332.3亿元。
另外,在北京市场销售额超过300亿元规模的还有首开股份,为313.4亿元,排名第四。在北京市场排名第五的是保利发展,销售额为194.3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北京市住建委官网、北京日报、公开资料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包晶晶 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