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王月龙
据@CCTV国际时讯,以军的地面部队继续在空军和海军掩护下,向加沙北部的加沙城推进。根据以军的最新表态,其基本已经结束了在加沙城周边郊区的主要战斗,对加沙城实现了南北合围。
哈马斯的武装人员则不断利用地下隧道和地形优势,对以军发动突袭。据在加沙城内的总台报道员消息,当地仍遭受到以军持续不断的猛烈空袭,他们的行动以及网络信号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巴以新一轮大规模冲突持续。
此外,当地时间11月3日下午,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发表自巴以新一轮冲突爆发以来的首次讲话。
以军完成对加沙城南北合围
但还未发动大规模地面攻势
据央视新闻,当前,以军在加沙地带的地面行动持续持续。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方面的武装人员持续击以军。
到目前为止,以军的地面部队继续在空军和海军掩护下,向加沙北部的加沙城推进。根据以军的最新表态,其基本已经结束了在加沙城周边郊区的主要战斗,对加沙城实现了南北合围。但以军暂时未对加沙城发动大规模的地面攻势,其目前地面战斗的重点,一方面是继续对加沙城周边地区进行战略排查和占领,包括对加沙城北部杰巴利耶地区的行动,那里有很多高层住宅,以军仍需要进行情报搜集、战术清缴等;另一方面,以军的工程部队正在不断定位哈马斯的地下隧道,并将其拆除炸毁。
目前加沙城内仍遭受到以军持续不断的猛烈空袭,民众的行动以及网络信号都受到严重的影响,他们目前只能躲在靠近希法医院的临时住所,勉强利用太阳能板在白天收集的少量电力,依靠此前储存的部分食品勉强度日。由于以军对加沙城的合围和燃料的中断,以及遍布城市的废墟和损毁的道路,他们已没有办法逃离加沙城,这几乎也是加沙城内民众的现状。
据新华社,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3日深夜发表声明,对加沙城希法医院外一救护车车队遭遇袭击表示震惊。他说,“这种情况必须停止”。
媒体援引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卫生部门3日发表的声明说,当天加沙城希法医院门口的医疗车队遭到以军空袭,造成至少15人死亡、60人受伤。空袭后,以国防军发表声明说,以军对加沙地带北部的一辆由哈马斯使用的救护车实施空袭,打死多名哈马斯成员。
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发表讲话:
黎以边境可能发生“大战”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11月3日下午,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发表自巴以新一轮冲突爆发以来的首次讲话。
纳斯鲁拉表示,美国对巴以冲突负有完全的责任,以色列只是执行的工具,美国阻碍了巴以冲突的停火。纳斯鲁拉称,近期黎巴嫩和以色列临时边界发生的冲突是前所未有的。黎巴嫩真主党的行动每天都在进行,而且还在不断升级。以色列要想结束地区冲突,必须先停止对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
据参考消息网援引德国新闻电视频道网站11月3日报道,纳斯鲁拉3日威胁说,他的组织将更多加入与以色列的战争。他说,“所有选项都摆在桌面上”。
报道称,纳斯鲁拉表示:“黎巴嫩前线的所有选项仍悬而未决。”升级是一种“现实的可能性”,一切取决于加沙地带的战争如何继续以及以色列对黎巴嫩的行为。他说,“如果发生地区战争,以色列最重要盟友美国的利益和士兵将成为这一升级的受害者和最大输家”。
纳斯鲁拉还警告,黎巴嫩与以色列的边境可能发生“大战”。他说,真主党民兵与以色列军队之间的战斗将产生影响。“黎巴嫩前线演变成一场大战”是一种“现实的可能性”。纳斯鲁拉指出:“有些人可能认为我们前线所发生的一切是克制的,但我们不会满足于此。”自10月7日加沙战争爆发以来,黎以边境也一再发生暴力冲突。
土耳其等三国也召回驻以大使
据央视新闻,土耳其外交部周一11月4日发表声明称,由于以色列持续袭击平民,加沙地带正面临危机,而以色列拒绝停火呼吁,并导致救援物资管道故障,土耳其决定召回驻以色列大使。
当地时间11月2日下午,巴林代表理事会(午)发表声明,宣布巴林王国决定召回驻以色列大使,以色列驻巴林大使也已离开巴林境内。
声明中表示,巴林方面决定暂停与以色列的经济合作关系。声明指出,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军事行动的一再升级,以及无视国际言论法的行为,促使巴林议会采取措施。即将政府发稿时,巴林暂缓以色列呼吁,暂未收到巴林政府方面的任何通知。
据《以色列时报》当地时间11月2日消息,在巴林宣布召回驻以色列大使后,以色列外交部发布关系官方声明称,以色列与巴林稳定。《以色列》援引以色列外交部的声明声明,该消息并非来自巴林外交部本身,原因不是一个关系发生了真正巨大变化的协议。以色列外交部表示,没有收到任何“巴林政府召回大使的公告或决定”。
此外,当地时间11月3日,洪都拉斯外长雷纳宣布,由于“加沙地带巴勒斯坦平民面临的严重人道主义态势”,洪都拉斯政府决定召回驻以色列大使。总理雷纳在接受采访媒体时表示,洪都拉斯在加沙地带宣布停火、允许建立走廊以及开始和平谈判的可能性。根据加沙局势的发展,洪都拉斯政府将采取被认为适当的立场。
编辑|王月龙 杜恒峰
校对|赵庆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CCTV国际时讯、央视新闻、新华社、参考消息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