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已落幕,但科幻的魅力还将持续,不少人或会开始,或会继续一种科幻的生活。
每经记者 石普宁 每经编辑 唐元
为期五天的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已经落下帷幕,来自五湖四海的幻迷们也暂时要与彼此告别。老中青等不同年龄阶段的幻迷、作家、影视人、参展商……虽然每个人收获各异,但他们皆因科幻的魅力而聚集于此。大会已落幕,但科幻的魅力还将持续,不少人或会开始,或会继续一种科幻的生活。何谓“科幻的生活”?正如场馆里一句科幻“梗”所言:The truth is out there(真相就在那里),探索永无止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试图以第一视角,梳理过往几天时间内,自己所观察到的属于幻迷们的那个“科幻世界”。
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闭幕式 图片来源: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公众号
10月20日下午,天气微凉,气候舒适。主办方设置在菁蓉湖畔的休憩区座无虚席,一些人干脆将椅子朝向湖面所在的方向,坐在上面悠然地聊天或阅读。而再看几米开外的那节长龙的观众,则显然是不同的心境。
他们都是为了刘慈欣的签售而来。签售区在3楼,而此时的队伍则一路沿着3楼的平台楼梯延伸到了场馆1楼之外的菁蓉湖畔。一个半小时之后,总时长3小时的签售准时结束,听到消息后的队伍四散而开。在这期间,没有一个人离开,队伍的长度倒还延长了不少。
这是本届科幻大会的一条铁律——凡是刘慈欣所到之处,必定“刮”出一阵旋风。在某场沙龙的进行过程中,即将在隔壁大厅参加“三体全球粉丝分享会”的刘慈欣快步路过玻璃外的平台,眼尖的观众旋即脱口而出:“快看,那是刘慈欣!”而在隔壁厅门口,你需要在上一场活动刚结束时就参与排队。由于时间太长,有经验的幻迷会直接盘腿坐在地上。
作为本届科幻大会的荣誉主宾,刘慈欣是一个标志性的存在。
从字面意义上来讲,他几乎会出现在大会中的任何一场重要活动中,或是致辞,或是演讲,或是圆桌讨论。但更多时候,他以另外的方式出现在场馆的各处——场馆正中央的机器狗“笨笨”巨型雕塑,来自于根据其原著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2》;几十种语言出版的《三体》实体书籍,占据了《科幻世界》的核心展区;幻迷会员牌上粘贴的带有“不要回答”等名句的丝带等场景不一而足。
刘慈欣出席媒体见面会 图片来源: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公众号
某种程度上,刘慈欣本身的经历浓缩了中国科幻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刘慈欣开始科幻文学的创作,一开始是投稿无门,1999年才开始在《科幻世界》上陆续发表作品。与此同时,他的作品也一点点从阳泉走向全国并最终闻名世界——2015年,《三体》第一部获“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正如本届科幻大会的另一位荣誉主宾罗伯特·索耶在和刘慈欣一起接受采访时所言,“中国科幻作家中,在西方影响力最大的是我旁边这位,他的科幻作品被最大的科幻出版商翻译和出版了,作品影响力很大。”
抽象地来看,刘慈欣及其作品作为一种符号,也是老一辈科幻人共同努力下的成果。
比如,刘慈欣一开始投稿的长篇小说未能发表,在《科幻世界》杂志社首任社长杨潇的建议下开始转从短篇延续科幻之路;《科幻世界》杂志副总编辑姚海军策划出版了《三体》,并选择了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该系列小说。
事实上,老一辈科幻人的名单还很长。穿梭在会场不同厅的过道与走廊之中,他们的作品或大事记就静静地展示在墙壁上。
在这其中,既有和刘慈欣并称中国原创科幻“四大天王”王晋康、韩松、何夕等作家,有提出“成都是中国地理上的洼地,却是中国科幻的高地”的吴显奎等前辈,还有在1978年就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叶永烈……
四十余年的默默耕耘,一切的一切汇聚在一起,都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开花结果。
在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影视特效峰会的非正式圆桌上,郭帆十分善于言表,我发现,圆桌谈论的主持人常常考虑到时间因素而不得不打断其讲话。在今天,郭帆及其团队被视作科幻产业的中坚力量。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想说一件事,”随后,郭帆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自己和团队拜访圆桌嘉宾之一、维塔工作室联合创始人及CEO理查德·泰勒工作室时的情景。那时还是在拍摄《流浪地球》之前,理查德·泰勒毫无保留地向他们分享了道具制作的经验。当得知他们经费有限时,还特意教他们怎么只做某个模型的内壳以节约成本。故事讲完之后,他才切入圆桌的第一个话题。
曾经的《流浪地球》被称作“小破球”,网上也流传着各种印证剧组经费窘迫的故事,比如没有拿到投资,导演郭帆和制片人龚格尔就垫资;又比如演员吴京被郭帆的说词打动之后出钱又出力,演戏之余还解决了电影后期特效经费不足的问题。
从“小破球”到大制作,《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诞生也见证了中国科幻大片的雏形与起势,在中国电影工业化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郭帆 图片来源: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公众号
时间倒回到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影视特效峰会的前一天,还是在同样的大厅里,举办了一行名为“世界科幻大会首届产业发展峰会”的活动,这是世界科幻大会首次举办产业发展活动。在这场大会上,荣誉主宾刘慈欣和罗伯特·索耶都在现场。
提到时代和产业的发展时,刘慈欣的描述很是诗意,“科幻于我而言,不再是落于纸面的文字,而是更大的世界和空间。”罗伯特·索耶则很直白,“我听到产业(这个词)让我震惊。把科幻变成产业,我们觉得非常棒。”
对于科幻产业而言,“想象力就是生产力”一言绝非泛泛而谈。翻看此次科幻大会的200多场主题沙龙,不少都能归结到相关主题当中。
可以是一个有趣且有用的奇思妙想:在“有形的虚构:科幻在艺术、设计和公共体验中的表达”中,一位设计师展现了如何在科幻的启发之下,用“思辨设计”的概念提出的“生态贝果”,人们可以通过食用入侵物种以减少食品产业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
也可以是一个宏大且浩瀚的终极追求:在“埃隆·马斯克的梦想与远方:SpaceX如何炼成”中,SpaceX前高管Lewis Hong的分享部分解答了整体机身超过120米、大约有40层楼高的星舰升空爆炸之后还收获欢呼的问题。
当然,要想最为直观地体验科幻产业,大可以去场馆里的文创商店走一回。在周末的两天,这里是一个想要花钱都需要排队的地方,进去需要排队,结账也需要排队。
文创商店排队的人群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石普宁 摄
在连续参与排队的第三天早上,我终于在三体宇宙的摊位前如愿领到了一本《三体》集章手册。
作为一名青年记者,我敢说我一定是这里的“大龄青年”。参与排队的人大多都是大学生模样——有人在讨论自己所在学校里科幻协会举办的活动,有人在讨论哪一部科幻作品改编的游戏更好玩,有人在遵照参展商的规则进行网络打卡以获得额外的小礼品……仅仅是“偷听”他们的谈话,就可以感受到在阅读科幻作品时会产生的类似新鲜感。
相同的感受,也适用在感受青年科幻作家的交流现场时。在一场名为“非职业科幻作家的日常”的沙龙上,身份各异(记者、研究员、在读博士生等)的各位作家,在谈起科幻来时真有滔滔江水奔来之势,一位作家在讨论时显然是“心流”上涌,眼睛十分专注地盯着前方,就科幻创作的经验侃侃而谈,以至于主持人不得不出面打断。
10月21日晚,雨果奖颁奖典礼上,则颇有些传承的意味。典礼现场,刘慈欣将最佳短中篇小说奖的奖杯颁给海漄——一位在前一天晚上才从深圳赶往成都,平日里是金融从业者,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的科幻作家。对于自己的获奖,他依旧感到很不真实,“我每天计算着我的时间,计算着我的收入。但是我在下班途中,在每晚加班回家的路上,我也会去仰望一下星空。”
刘慈欣(右)为海漄颁奖 图片来源: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公众号
在不断涌现出优秀青年科幻作家的同时,不少科幻产业链上的“青年”企业也崭露出头角。事实上,刊发《时空画师》的《银河边缘》,本身创立于2016年,其是成都的八光分文化与美版《银河边缘》杂志以中美双主编形式合作的一本MOOK(杂志书)系列出版物。而文创商店里售卖的部分商品则来自赛凡科幻空间,其公司发展方向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转向科幻IP周边衍生产品。
今天凌晨(23日),海漄又回到了深圳。“我觉得最大的成就就是,等孩子长大了,我可以跟他吹吹牛,这(本书)是你老爸写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如是表示。
而作为可能是最富有好奇心的群体,孩童天然地会被科幻吸引。如今,他们正在茁壮成长——低年级学生在裸眼3D场景中集体发出“哇”的感叹,而高年级的已经开始办起了科幻杂志,并在此次科幻大会中“发布”了最新一期。大学生则在“从爱好到学术:科幻文学硕博生漫谈”中结合自己所在的专业,讨论研究科幻的种种路径与可能性。
众多青少年粉丝在三体宇宙主题展区 图片来源: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公众号
“这一届参会的孩子之中,一定有人因为这次的参会而成为科学家、科幻作家、科幻艺术家、科幻学者或科幻企业家。”在本届世界科幻大会的闭幕之际,《科幻世界》杂志主编拉兹在自己的朋友圈发出感叹。
封面图片来源: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公众号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