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十分向往太空旅行,想亲眼目睹无垠的星空、绚丽的星云、闪烁的星辰,但这场旅程并不容易。
每经记者 杜蔚 每经编辑 张海妮
在科幻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未来世界的景象和人类在太空中的生活。这些想象不仅让我们感到震撼,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憧憬。而现实中,科技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推动着太空旅行的进步。我们现在已能前往国际空间站,甚至进行更远距离的探索。
那么,对普通人而言,太空旅行究竟距离我们还有多远?10月21日,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副所长王小勇,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吴季围绕这个话题进行了主题演讲。
通过他们的讲述,我们能清晰地了解到,人类是否一定要去太空,科学家如何将科幻变为现实的太空探索之旅,目前我们人类已经做到了哪些太空旅行的技术难点突破,以及在这场充满未知的旅行中,我们必不可少的“利器”是什么。
再过1.5亿年,我们生活的地球会是一副怎样的模样?
“亚洲大部分往南走,非洲基本上到了北半球,中国快到赤道了。”一开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就通过一幅幅生动的卡通图片,揭示了地球的形成以及演变过程。向与会者展示了未来地球的样貌。“这并非科幻,也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经过周密测量分析之后绘出来的。”
刘嘉麒讲述1.5亿年后的地球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杜蔚 摄
刘嘉麒说,如果将46亿年的地球“浓缩”成24小时来看,“我们人类只存在了1分多钟。我们应该感到幸运,还能在整个宇宙中有这么一瞬。当然这个时间很短,也很宝贵”。
我们人类的生存依靠大自然,但我们的社会发展却是靠消耗资源。“所以要是没有矿产资源,就没有这个世界。”刘嘉麒认为,人类在向大自然获取的过程当中也给自己带来灾害。
在刘嘉麒看来,世界任何生命物体都有生老病死,地球也不例外。“我们的地球现在不到46亿年,相对于137亿年的太阳系来讲,现在还是青壮年,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收吸取孔子的智慧。”刘嘉麒说,孔子是生态文明最早的倡导者,其“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为生态文明的最早映射,“我们老祖先对生态文明、对人类生存早有高超的认识和智慧”。
刘嘉麒指出,我国经济现在增长的态势基本上“处于工业文明的模式,资源能源消耗又多,环境破坏也相对严重,所以必须节约,节约减排,保护环境,实现生态文明”。
“光学在宇宙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人类认识地球,发现地球,理解地球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人类认识太空、理解太空、掌握太空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副所长王小勇认为,在太空探索中,光学技术具有无限的可能。“随着光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光学技术在我们太空旅行中也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在太空旅行中,有哪些东西必须携带?“早期的探索让我们对宇宙有了认识,也确定了一些我们将要更精细探索的目标,使得太空旅行有了自己的目标。随着空间站建设,火星、月球探测技术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太空旅行的技术也在不断强化,太空旅行真的成为我们可以预见的一定会发生的事情。”王小勇表示,太空旅行一定会需要三样东西:感知、通讯、导航。
王小勇现场演讲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王小勇认为,感知会指导我们如何在太空中航行,“当有一天人类所生存的地球不能容纳,我们被迫离开地球,去一个未知的宇宙,我们目标不可知,所以要通过光学手段进行掌控。另外在我们的飞行过程中,会有一些小行星、陨石甚至是外星飞船等对我们造成威胁,怎么感知和及时地预警和反应,都非常重要”。
太空旅行中,光学通讯也必不可少。“大家可以想象,太空旅行时飞船需要跟地球建立联系,把数据及时传回,同时接收指令和相关信息指导太空旅行。所以,光通讯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不过王小勇直言,在太空里面进行光学通讯难度很大。
再者就是导航技术。“导航系统也叫PNT技术,未来在太空时,我们现在的导航技术已经不适用,因此全自主的导航技术是我们未来太空旅行中非常重要的技术。”王小勇说:“未来太空旅行是个系统的技术,需要整个太空飞船具备智能化,以及极强的交互能力。另外,航行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未知,不断升级,光科学可以起到很多的作用,所以未来光学技术的发展,一定可以给我们的太空旅行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王小勇进一步强调,理解光、认识光、掌握光是探索宇宙非常重要的一步,“太空旅行面临着很多未知和困难,光又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充分地利用光、掌握光、控制光,让它成为旅行中的利器,使走出地球走向太空旅行不再是科幻”。
人类十分向往太空旅行,想亲眼目睹无垠的星空、绚丽的星云、闪烁的星辰,但这场旅程并不容易。
“进入太空非常非常难,我们人类已经用了60多年的时间克服地球引力。”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吴季表示,其实人类进入太空已经超过60年,距离最后一次登月,也将近50年了。政府投资的载人航天活动,如阿波罗计划、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都在技术发展、拓展人类认知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只能把很少的人带入太空,主要原因在于“目标的政治性和经费投入巨大,往往会遇到不可持续的问题”。
吴季现场发言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吴季指出,倘若我们人类要走出地球摇篮,直接领悟太空带给人类的启示,就需要更多的人走出去,而不仅仅只是几个航天员。
“因为,这已经不是政府航天应该承担的职责了。可喜的是,近年来商业航天、新航天发展迅猛,如SpaceX、蓝色起源、维珍银河以及中国的众多企业,都在努力地降低进入空间的成本。人类大规模走出地球摇篮,不断地来往于地球和太空,甚至月球之间的太空旅游正在变为可能。”
太空旅游不仅是一次令人兴奋的体验,更是一个具有深刻思考的探索。“从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来看,太空旅游的到来一定会伴随着人类对自身、对地球的认识的演化和改变,文明地球就是航行于宇宙中的一艘‘飞船’,我们人类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这艘飞船上的船员。我们人类整体在这艘船上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吴季表示,“因此太空旅游的意义要远大于‘兜风’,甚至大于发展航天经济。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并走向一个更文明的阶段的必然”。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杜蔚 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