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多闪变身,Soul加码,2023社交平台加速“外卷”

    2023-10-07 18:06

    2023年,从小红书上线“找搭子”强化社交属性,到抖音旗下平台“多闪”迎来重大更新在体验上进一步接近视频版“微信”......社交赛道新故事的探索还在继续。

    年轻人为什么喜欢线上社交?他们又需要什么样的社交产品?为什么说社交还是一门互联网好生意?以年轻群体占比较高的社交平台Soul(其Z世代用户占比为78.4%)为观察样本,发现当下“原子化”的社会趋势加剧,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刚需性,而兴趣社交则成为突围关键。

    另一方面,形成优质社区生态、产生极强的用户黏性,才能放大社交网络效应,在此基础上,逐渐清晰的商业化路径,让社交平台的价值在步入“精耕细作”阶段的互联网领域更加凸显。

    线上社交“代偿”

    不久前发布的《2023年轻人社交态度报告》显示,当代年轻人人均只有2.5个知心朋友,有12%的年轻人甚至一个知心朋友都没有,超过一半的年轻人感到交友困难。

    特别是相对于父母辈,如今亲缘、地缘关系等传统线下社交链接的削弱,让年轻一代建立、维护社交关系的方式更为狭窄。

    95后小小觉得,毕业步入职场后,脱离原来熟悉的社交圈,自己明显感受到了交朋友的困难,“每天工作生活两点一线,社交半径极小,除了同事,基本上很难在线下中认识新的人。”

    早在1951年,德国政治学家汉娜·阿伦特就曾在出版的图书中,提出了“原子化的个体”概念,如今,这种“个体之间远距离、弱连接、孤独化”的状态,在更加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进一步加剧。

    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让更多人开始倾向于以线上社交“自救”。《2023年轻⼈社交态度报告》显示,66.49%的年轻人选择通过社交App认识新朋友。

    小小说,自己一度是朋友圈里有名的“线上社交达人”,高频分享日常,“看到喜欢的剧、吃到好吃的都会发出来”。

    但当开始步入职场,领导、同事、合作伙伴等涌入小小的关系网络,她每次编辑朋友圈文案前都在心里琢磨很多:这样写大家喜欢吗?他们看到能不能开心?如果发错了会不会“社死”?

    不断累积的分享压力,让她逐渐丧失了表达欲。“我特意统计了下,今年是我发朋友圈最少的一年,平均每月仅发送七条,不够以前两天的量,其中还有不少是为了生活的‘工作营业’。看剧、旅游这些内容也基本不发了,因为怕老板看到认为我工作不饱和。”

    在过去一段时间,也有一些强调“无压力”的社交App在行业的激烈竞争中突围,Soul便是其中之一。

    兴趣,新关系建立的最好粘合剂

    Soul上线的时间是2016年。Soul选择的“兴趣社交”路线,恰恰为其在彼时熟人社交、颜值社交的混战中打开了一条缝隙,也让其成为少数穿越周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成长起来的社交黑马。公开资料显示,该平台已获得腾讯、米哈游、元生资本和五源资本等科技巨头、互联网新贵和明星投资机构的加持。

    小小最初尝试Soul的感受是,“这个平台不用上传真实照片以及导入通讯录,没有颜值压力和表达压力,我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形象,精美或不精美的日常生活碎片可以想发就发,也总有人不时对我表达赞赏。总之,总算可以剥离掉现实中的一些包袱,不敢让领导看到的追剧体验也能每天发布,还能在兴趣群组找到一块儿追剧的伙伴,最近我在Soul上就有一群追《异人之下》的搭子,每天一起开群聊云直播聊剧。”

    可以说,不引入现实关系,以及去除颜值等物理因素的影响,Soul实现了社交压力的第一步降低,让更多用户开始以兴趣出发,自在表达、分享好玩的内容。接下来,“兴趣”也将成为年轻人轻松开启交流、互动的触点。

    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小董表示,她比较高频使用的社交App是Soul,“主要是在这个平台,你能没有包袱地分享自己喜欢的内容,然后及时获得回应和反馈,快速找到兴趣相投的伙伴,要知道作为几乎没人关注的一个小透明,在网上拥有点评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小董介绍说,身为资深吃货,她很关注美食内容,尤其今年刚开始工作压力特别大的时候,就会去Soul广场刷美食分享,获得电子榨菜。“那些美食内容有一种自然的、野生的、活泼力量,并且评论区互动特别多,后来,我在平台上认识了许多朋友,还有不少和我一个城市的,大家经常会开‘交换宝藏’主题的群聊派对,一起交流和分享私藏名店,还有打卡后的拔草心得”。

    除美食外,时尚、户外运动、旅游、学习打卡等,也都是平台热门分享话题。作为较早将AI引入社交关系的平台,Soul通过底层技术的创新实现了基于兴趣的精准链接,例如平台推出自研灵犀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画像和兴趣图谱持续推荐精神层面“距离更近”的人与内容。

    给自己打上“冷门职业捡拾机”“十级阿加莎推理小说学者”“手工娃衣学习中”等引力签的小董,经常能够在广场上刷到小众潮流、青年文化等分享。她最新关注了一位职业为法医的用户,对方发出的570多条“瞬间”,几乎都是在分享自己的工作日常,以及实践中对法医学、解剖学、医学的新理解。

    这位Soul版“法医秦明”的“瞬间”让爱看推理小说的小董大为震撼,并且她发现像自己这般被他的分享所吸引的人不在少数。明明不是所谓的网红博主,但他那些记录工作片段、生活感悟的评论区却异常热闹,甚至在许多看似冷门的科普底下,也有很多人好奇的提问和感慨。

    “通过这些大众或小众的兴趣,总能找到很多聊得来的人,大家在群聊派对或兴趣群组举办一些趣味竞赛或者分享接龙的活动,特别有意思。而且和颜值等因素产生链接不同,兴趣提供了一种很‘平等’的方式,我感觉所有人都是一样的,而且无论是像绣娘、拟音师、文物修复师、动物标本师等职业,还是木雕、潮玩涂装、娃衣制作等小众爱好群体,大家都能快速找到同圈层的伙伴,获得现实中非常稀缺的交流体验,所以我在Soul上的很多兴趣小组都非常活跃。”

    小董的感受不是个例。资料显示,在Soul,用户2022年共产生约6.3亿条新内容,MAU发帖率为31.5%,每日新发帖回复率超过87%,领先于其他开放式社交平台。同时,Soul上每天会有53.9%的DAU和其他人产生1V1对话,发消息的用户中,平均每人每天会发出66.9条消息。


    高互动、高活跃、高黏性的背后是平台的流量普惠机制、底层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不断围绕兴趣对社交功能的打造,使得年轻人在群聊派对、兴趣群组、爆弹喵等多元场景中,低门槛开启交流、互动,持续沉淀深度关系,进一步形成了平台丰富、多元的社区生态,产生归属感。

    多元社区生态,沉淀深度关系的可能

    事实上,以“兴趣链接”吸引用户只是第一步。一直以来,社交领域的创业都有个“大山”需要迈过——人们在新的社交平台相识后,第一件事情便是“交换联系方式”,甚至有人的个性签名直接为“相约卸载XX”。

    因此,让用户留下来,持续互动,便成为考验社交平台生态建设能力的关键,“抗迁移”也是判断一个社交产品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

    此前,Soul创始人表示,“会有一部分用户愿意转移到另外的社交软件上,但是大部分用户其实是不愿意的。”这个判断来自,平台满足用户需求基础上产生的情绪价值和实用价值。

    在“单身主义”话题流行的另一面,如今交流互动无比便利的今天,年轻人其实比过去任何一时间段都更向往社交,向往拥抱更大的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持续获得正向反馈。值得一提的是,当下年轻人的社交并不简单指交朋友,而是一切以“我”为主、让“我”更好的人与内容。

    当在一个社区中,人们可以持续认识新朋友,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成长,关系网络和社交资产的沉淀,便会让其对这里产生归属感和信任感。

    刚上大三准备考研的可可表示,其实很多时候,她已经把社交平台用作了“学习软件”。因所学的人工智能专业是学校新开设的课程,现实中很难得到来自学长学姐的建议,因此,除了老师,很多学业上的解惑来自自己在线上认识的伙伴,比如在Soul结识的 AI让世界更懂你。

    AI让世界更懂你曾在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实习,负责构建更加自然的人机对话系统。实习结束后,他选择继续科研,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自然语言处理,2019年, AI让世界更懂你开始接触Soul,并记录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过去的1700多天里,他曾发出过1190个瞬间,涵盖了生命意义、人工智能、亲密关系、科研等话题,吸引了很多同好前来交流互动。

    可可也是因为经常在平台广场上刷到 AI让世界更懂你分享的内容,开始在评论区咨询人工智能相关的书单和问题,后来,她还在 AI让世界更懂你的评论区结识了同样要考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研究生的网友,成为一起奋斗的“研友”。

    这是一个正向循环,活跃的用户的持续反馈,激发了创作者的分享欲,平台生态日趋丰富,这些高质量的内容又将吸引更多的互动和停留。数据显示,2022年Soul人均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达46.4分钟,平台月活跃15天以上的用户占比提升至63.7%。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曾提出人际需求的三维理论,即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包容、分配和情感需求。从包容每一个人的多面性和真实性,到以兴趣连接更大的世界,再到沉淀宝贵的社交资产,Soul等平台的最大价值,正是让每个年轻人享受展现真实的自己,学到更多知识,看到万千世界,在深度社交中找到归属感,甚至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新可能。

    小结

    以技术、模式创新为年轻人构建无压力的社交空间,以多元场景实现基于兴趣的自在互动和深度关系沉淀,由此衍生出属于年轻人的丰富社交生态,Soul的发展备受外界关注的原因,正是外界对其持续拓展社交新边界的好奇。

    稳定的流量入口,高频的用户使用习惯,极强的用户黏性,强大的网络效应......社交赛道的种种优势持续吸引着新入局者,在互联网市场开展了新故事的“外卷”,也支撑着探索更多商业化的可能性。

    在国内社交赛道发展的过程中,无数老的社交产品流失用户,无数新的社交产品走红又消失。但只有关注年轻人未被满足的社交需求,从技术、产品模式、用户体验出发,以真实、多元、有趣、温暖做好用户体验,才是社交产品生命力的源泉,也是其商业化的基础。

    (文中小小、小董、可可均为化名)

    上一篇

    ST实华:公司与宏达万基交易,预计产生股权转让收益1.64亿元,计入报表

    下一篇

    甘肃兰州发布冰雹及雷电大风橙色预警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