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李蕾
近日,证监会集中接收一批浮动费率产品的募集申请、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后首批浮动费率基金出炉等一系列动态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尤其是降费改革后首只浮动费率基金的定档发行,被很多人视为基金管理人持续探索与持有人利益共担机制、切实优化基民投资体验的举措。
在笔者看来,应该更加立体化、多维度地来看待这样的变化。
首先,要将首批浮动费率基金的出炉放在一个更宏观的视角下来看。对整个公募行业的深化改革来说,费率改革无疑是一个重要抓手,而浮动费率产品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全面落地的成果之一。它与主动权益类基金费率降低、基金交易佣金费率下降、ETF基金大发展等都是行业生态正在发生巨变的缩影。
其次,长期以来,我国公募基金行业普遍实行的是固定管理费率,也曾因为管理人的“旱涝保收”而受到争议。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早在20年前基金业就开始采取措施优化费率结构。彼时就有产品设定“价值增长线”,约定在基金单位份额净值跌破价值增长线水平期间暂停收取管理费。
在管理人的设想中,浮动费率基金有利于基金管理人与持有人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性关系,从而解决长期困扰行业的“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问题。不过从市场和基民的反馈来看,这其中相当数量的产品并没有实现这一目标。
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虽然浮动费率模式会让人感觉“更加合理”,但本质上来说基民最关心的还是基金收益和持有体验。如果业绩平淡,不论费率高低,基民都会“用脚投票”,这也是早期不少浮动费率基金封闭期结束就面临大量赎回的原因。
而对一些基金公司来说,实行浮动管理费也没有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仅仅沦为了一个营销卖点;更严重的是,浮动费率产品还有可能放大公募基金行业的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
正因如此,笔者了解到,此次业内新上报的浮动费率基金在此前的实践基础上进行了大量优化尝试。不是仅仅将“浮动费率”的模式停在表面,而是把管理费与规模、业绩、持有时间等多方面进行挂钩,设置阶梯式的管理费收费方式等,进一步向投资者利益靠拢。
在当前的费率改革背景下,浮动费率产品无疑是各大公司的一个重要布局方向,而这也对基金管理人的研究与投资能力提出了进一步考验。不仅要求管理人进一步提升投资管理能力,同时还要保持投资行为的稳定性,要在一个更长的周期内为投资者带来稳健回报,激励基金管理人追求更持久、稳定的业绩。
总而言之,对浮动费率基金的探索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募基金产品结构,更好地满足投资者的差异化需求,也会加速推动公募基金行业生态的重塑。但无论采用哪种收费方式,最终能否得到市场与基民的认可,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管理人的投资运作实力、产品的业绩表现以及给投资者带来的持有体验,因此基金管理人进一步提升主动投资管理能力也同样重要。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