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段炼
距离小米汽车正式亮相,已经不远了。
近日,多家媒体实探北京亦庄小米汽车工厂,发现已开工,量产落地箭在弦上。
据界面新闻,一位接近小米汽车的知情人士透露,小米汽车现在正处于试生产阶段,这项工作开展不足一个月。目前小米每周生产大约50辆样车,夜间工人很少。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小米汽车拿到工信部的批文预计在最近两个月,最迟年底前可获批,然后可以开始量产。”
目前,小米汽车亦庄工厂又在大规模地招聘车间工人,招聘规模在100人上下,平均薪资在6000至7000元,每日工作时长为8小时,周末双休,随时入职。
据证券时报,近期外媒报道,小米公司已经获得了中国相关部门的批准,可以进行电动汽车的生产。这意味着,这家智能手机制造商距离明年量产汽车的目标更进一步。对此消息,小米方面尚未有公开回应。
而据界面新闻,记者向一位接近发改委的人士求证,该人士对小米汽车获批传闻一事并未否认。
这是否意味着雷军的造车梦已经离实现不远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已经获得造车资质?
小米汽车近期动作频频
对于想跨界造车的企业来说,造车资质是必须跨过的门槛。
据证券时报,此前市场曾有传言称,小米造车将承接北京宝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沃汽车”)的造车资质。不过在今年6月,工信部发布了《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第371批)》,其中在“撤销企业及产品”部分中出现了宝沃汽车的身影。宝沃汽车自行申请注销了乘用车的汽车生产资质。这意味着,小米造车资质或许难以通过“借鸡下蛋”的形式解决。
不过据外媒报道,负责监管中国汽车行业新投资和产能的国家发改委本月早些时候批准了总部位于北京的小米公司生产电动汽车,小米将成为自2017年底以来第四家获得发改委批准的合资企业。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现行的法规,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必须取得两个资质才能生产销售:其一,是发改委有关汽车投资企业生产项目的备案,新能源车企需要证明自身的融资能力、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品质保障等多方面实力,得到发改委认可。得到该资质后,企业需要在2年内建设工厂,3年内销售车辆;其二,是工信部主管的汽车生产企业准入资质,车企需要满足《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
此前,新能源汽车“双资质”极难获得。这也是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选择代工的原因之一,更是博郡汽车收购一汽夏利、拜腾汽车收购一汽华利的最重要原因。如果真的得到了发改委的认可,意味着小米已经拿到了半张“造车入场券”。不过小米对此并未公开回复。
而据界面新闻,记者向一位接近发改委的人士求证,该人士对小米汽车获批传闻一事并未否认。
虽然“获得造车资质”的问题没有明确实锤,但近期小米汽车相关消息频现。
公开资料显示,近日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登记备案“xiaomiev”(EV即纯电动车)网站域名。该公司成立于2021年11月,法定代表人为雷军,注册资本10亿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技术开发、新能源车整车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技术研发、道路机动车辆生产等,由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全资持股。
除此之外,小米还在增持汽车智能底盘系统供应商上海同驭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驭汽车”)。公开资料显示,近期同驭汽车发生工商变更,股东新增小米旗下北京小米智造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公司注册资本由约3499.39万人民币增至约3946.34万人民币,增幅约12.77%。
近期,也有网友晒出在乌鲁木齐-昌吉城市快速路上偶遇了经过伪装的四辆小米汽车在路上飞驰。8月19日,雷军也现身新疆,发布了一条“测试一下#小米mixfold3#徕卡光学、四摄五焦段”的微博。有细心网友注意到,照片中拉起的横幅字样疑似“为小米汽车而战”。
上半年已投入25亿
明年上半年量产的目标不变
“我愿意押上我人生全部的声誉,再次披挂上阵,为小米汽车而战!”2022年3月底,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宣布,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未来10年将投入100亿美元。雷军认为,智能电动汽车是未来10年最宽广的发展赛道。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刘春山 摄(资料图)
小米财报显示,2022年小米在智能电动汽车等新业务上投入了31亿元。2023年一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费用为11亿元。而在日前小米集团发布的二季度财报显示,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当季投入达14亿元。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业绩交流会上表示,小米汽车的实际投入力度还要更大,小米最初入局造车就是以未来进入全球前五的电动汽车品牌为战略目标进行布局。不仅做全栈自研,还自建了汽车工厂,所以资金投入比已经披露出来的数字更高。
此外他还透露,小米汽车刚刚结束了夏测,且进展非常顺利,小米汽车在2024年上半年量产的目标没有改变。“目前来说(造车)非常地顺利,应该是超越我们原来的预期和计划。”
“汽车行业已进入淘汰赛阶段”
今年以来,我国汽车产销同比稳定增长。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汽车销售达到1562.6万辆,同比增长7.9%,在全球车市中占据约31%的市场份额。其中,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452.6万辆,同比增长41.7%,市场渗透率达29%。
“新能源车市场仍然保持着高增长的态势,但绝大多数新能源车企都面临着‘增量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汽车行业的淘汰赛正加速到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雷平近日表示,随着众多造车新势力的入场和布局,新能源车赛道开始激烈的群雄混战,常胜者不再常胜,后来者迎头赶上,领跑者优势渐显,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两极分化日益加剧,汽车市场表现进入动荡调整期。
目前,不少车企高管都认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迎来淘汰赛。
此前,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强调,汽车行业已进入淘汰赛阶段,不竞争不会有繁荣,竞争才有优胜劣汰。他表示,企业制胜首先要有核心科技,新能源汽车变革是一场技术革命,有核心技术企业才能活下来,如果只是简单拼装,活下来的概率很小。其次,要有好的战略方向,行业机遇窗口期只有3-5年,车型、技术路线选择很重要。另外,要有快速决策机制,汽车企业往往体量大,决策机制漫长,但新能源汽车市场就像战场,革命到后期,有些车企会崩盘,这时候需要快速决策。
理想汽车董事长李想称,智能电动车的三年淘汰赛开始,只有5家车企能活下来。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认为,下一个10年,市场将进行一场“32进8”的淘汰赛,只有少数主流品牌能够存活,300万~500万辆的规模是晋级门槛。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则表示,2030年新车销量中新能源车销售占比将接近100%。同时竞争下汽车企业会越来越少,也许中国市场的主要玩家数量会小于5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行业或将出现“卷”到更高程度的行为。
编辑|段炼 盖源源 杜恒峰
校对|何小桃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界面新闻、证券时报、小米财报、每经网此前报道、公开资料等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