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李星 每经编辑 孙磊
“综合研判,我国汽车产业正从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转型升级趋势不可逆转。”日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安铁成在2023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表示。
今年来,我国汽车产销同比稳定增长。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汽车销售达到1562.6万辆,同比增长7.9%,在全球车市中占据约31%的市场份额。其中,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452.6万辆,同比增长41.7%,市场渗透率达29%。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司长卢卫生表示,汽车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汽车是转型方向。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随着全社会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广泛布局和电动化、智能化技术提升,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内生动力将持续增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近日乘联会披露,预估8月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80万辆,同比增长27%,今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预计将达850万辆,市场渗透率有望达到36%。
新能源渗透率增幅放缓?
“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正处于快速提升阶段,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会到50%,到2030年有望突破9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在上述论坛中表示。
王青认为,目前来看,因为有了新能源汽车,整个市场带来的新增效应在40%左右,而60%主要是对传统燃油汽车的替代。随着时间的发展,新增效应会越来越低,替代效应会越来越强,这也是整个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判断,2027年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都处在对燃油车快速替代的阶段,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基本上会达到3000万辆的水平。”王青表示。
对此,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有着不一样的看法。“油电有各自的优势,电动车对燃油车不是绝对优势而是相对优势。”徐长明认为,燃油车和电动车是竞争关系、共融关系,不是替代关系,燃油车和电动车都有各自的客户群,都有市场空间。
徐长明表示:“很多人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不断走高,价格也在不断下探,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很快会进入大幅增长的阶段,但这需要一个前提,也就是新产品对老产品要有碾压式的优势。目前,电动车与燃油车还不是这样的关系。我们判断,从今年开始电动车渗透率的增幅将会有比较明显的下降,预计比去年提升7个百分点,电动车本身之间的竞争将加剧。”
产品同质化加剧“内卷”
在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的大趋势下,也有车企高管点明了目前行业发展存在的“痛点”。“新能源车市场仍然保持着高增长的态势,但绝大多数新能源车企都面临着‘增量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汽车行业的淘汰赛正加速到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雷平在发言中说,随着众多造车新势力的入场和布局,新能源车赛道开始激烈的群雄混战,常胜者不再常胜,后来者迎头赶上,领跑者优势渐显,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两极分化日益加剧,汽车市场表现进入动荡调整期。
“价格战愈演愈烈,行业内卷加剧,主要是因为行业规模短期内增长受限,以及同质化竞争与产能过剩等因素。”江汽集团控股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项兴初认为。
在雷平看来,内卷的本质是同质化竞争,车企只能通过降价的方式来刷存在感。“这种行为并不可取,对行业发展也不利。”雷平认为,一味地降价,只会让行业丧失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要想真正从内卷的洪流中破圈而出,从根本上还是要靠打造产品差异化的竞争力。
徐长明则表示,现在有降价压力的不是领头企业,而是后面的追随者。因为随着渗透率增速的放缓,竞争加剧,企业更需要扩展销量来稳住自身在市场的位置。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也认为,业内要清醒地看到,随着汽车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技术变革加速演进,中国汽车产业也存在传统骨干整车企业转型升级滞后、部分关键技术尚需突破、产业布局有待优化等问题。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国内企业在底层技术创新、供应链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卢卫生也表示,汽车产业发展还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不稳,全球化受到挑战,全球汽车市场规模受到制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存在风险;新能源汽车盲目发展、盲目投资的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汽车产业转型过程当中,结构性产能过剩风险隐现。“我们要培育世界一流的汽车企业集团,引导汽车企业兼并重组,推动落后企业退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防范化解结构性产能过剩风险。”
基于当前国内汽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辛国斌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重点从五个方面开展工作:支持技术创新突破、提升绿色低碳水平、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强化标准法规协同。
今年出口或达500万辆
在辛国斌看来,汽车产业是典型的全球化产业。“回顾过去,开放合作是增强产业发展活力的强大动力;立足当今,开放合作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面向未来,开放合作是促进汽车技术跃升、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时代要求。”辛国斌提出倡议,要坚持全球化发展方向,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加强政策协调和标准互通,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自由化。
“如果中国汽车的生态和世界隔离开,就真的变成两个产业,对我国汽车产业不利,对世界也不利。”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强调,在生态上,我国要保持和世界一致融合,能力上要自主。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也建议,要加快国际化发展,进一步深化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科技交流与产业合作。加强全球汽车产业多边和双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组织实施,以及碳排放管理、碳减排激励等领域的合作对话与交流,共建低碳可持续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循环体系。
事实上,当前我国汽车品牌的国际竞争能力持续提升,海外市场成为新的蓝海。据海关数据统计,1~7月,中国汽车已出口277.8万辆,同比增长74%,出口额达552亿美元,增长103.6%。“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迎来新一轮窗口期。”商务部对外贸易司二级巡视员刘晓光表示,今年我国汽车出口总量非常有希望突破400万辆,向500万辆进军。董扬也预测,今年我国汽车出口可能达到500万辆。
刘晓光表示,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和供应基地,中国汽车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相对完善,支撑了汽车产业和贸易的快速发展,出口规模有望扩大。
不过,雷平强调称,国际化是中国品牌向上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出口”不等于国际化。“中国品牌要想实现真正的崛起,就要牢牢把握海外市场需求多元化、高端化、电动化的发展机遇。相互尊重、共同成长,拒绝相互诋毁、拒绝自杀式的低价竞争,拒绝对用户用车服务不负责任,共同为培育和呵护中国汽车品牌,提升品牌美誉度而努力。”雷平认为。
刘晓光透露,下一步,商务部将加大对汽车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支持力度;通过技术标准交流、对接、互认、开展培训等方式,加强汽车贸易交流合作,推动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对不公平贸易做法,加大交涉力度,维护企业利益;完善汽车产业“走出去”的服务支撑体系。
辛国斌也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强化标准法规协同,加强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沟通,加快推进汽车整车、重点零部件领域,碳核算标准的制定和规则互认。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