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落户成都,是继2018年国际乒联女子世界杯,2019年国际乒联男、女子世界杯,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成都世乒赛团体赛、成都大运会,落户成都的又一世界顶级赛事。
每经编辑 唐元
昨日(8月26日),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合作项目协议签署活动在成都举行,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2023-2027、亚洲乒乓球职业大联盟中国运营总部、WTT国际青训中心三个项目正式落户成都。
回望8月8日,成都大运会在凤凰山的成都露天音乐公园精彩落幕。12天的时间里,一场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让繁华千年的成都站在世界的聚光灯下。
从2001年的北京大运会,到2011年的深圳大运会,世界级综合性运动会都为城市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作为中国西部地区首次承办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的城市,成都在“后大运时代”又将迎来怎样的机遇?
成都大运会闭幕式现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近年来,成都以筹办大运会为牵引,坚持“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理念,坚持繁荣体育事业与发展体育产业并重,编制了《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纲要》,全方位推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
早前,在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5场)“运动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专场上,成都大运会执委会体育竞赛部(反兴奋剂部)专职副部长、成都市体育局副局长陈志就提到,以重大赛事为龙头,编制《成都市体育赛事体系规划(2021—2035年)》,率先制定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推动构建更适合成都发展、更具成都特色、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更加可持续的体育赛事体系。
昨日(8月26日),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合作项目协议签署活动在成都举行,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2023-2027、亚洲乒乓球职业大联盟中国运营总部、WTT国际青训中心三个项目正式落户成都。
这意味着,未来,不仅成都市民可以在家门口观看更多的乒乓球国际赛事,优秀年轻球员还将有机会加入世界级训练营展示自己以及拓展职业生涯。成都通过打造国际化成都体育赛事IP,进一步释放成都大运会澎湃动能。
此次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落户成都,是继2018年国际乒联女子世界杯,2019年国际乒联男、女子世界杯,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成都世乒赛团体赛、成都大运会,落户成都的又一世界顶级赛事。
而这背后,依托于长期以来,成都在体育产业上的“精耕细作”。2022年成功举办的成都世乒赛团体赛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国际乒联主席佩特拉·索林曾在成都世乒赛团体赛开幕式上点赞道:“我很荣幸能在四川省省会成都,与热爱乒乓球的人们在一起,在这个美丽的球场里,你们让所有不可能变得可能。”赛后,国际乒联在感谢信中期待与成都再次携手。为了更好打造国际化成都体育赛事IP,经过双方过去一年的共同努力,今天这份期待已变成现实。
此外,据红星新闻报道,国际乒联第一副主席、WTT世界乒联董事会主席、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也坦言,此次成功合作得益于四川省成都市提出的“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理念,深入推进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的战备,以及以赛兴业、以赛引赛、以赛惠民的智慧策略。
国际乒联第一副主席、WTT世界乒联董事会主席、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一次标签,永恒品牌。大运会赛事有助于向世界传播成都城市形象符号。大运会使得成都的城市形象在世界面前展示,增强了成都的国际知名度,强化其浓厚体育氛围和文化底蕴的国际形象,为国家政治、中华文化、社会交往、政府外交形成综合性支撑。”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商学院副教授马天平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
在获得大运会举办权后,成都举办了第18届世界警察与消防员运动会,先后取得2024年羽毛球汤尤杯、2025年世界运动会举办权,吸引了亚洲体育舞蹈联合会、世界冰壶巡回赛亚太总部落户。
成都也获得多个国际体育组织授予的“黄金主办城市”“卓越贡献城市”等荣誉,体育赛事全球影响力跃居全球第28位,进入中国前三。2022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大关。
在此基础上,成都还积极培育自主品牌赛事,成都马拉松成为中国首个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候选赛事,培育出“一带一路”“天府绿道”“熊猫杯”“天府龙泉山”四大赛事品牌,以成都蓉城足球俱乐部为代表的职业体育赛事火爆全国。成都将重大体育活动同投资促进、品牌展演、文旅娱商消费、文化交流等一体谋划、融合推动,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投资和消费增量,最大限度发挥体育赛事给城市带来的综合效益。
马天平提到,应当利用大运会遗产、更好地让群众受益。既要利用好有形的遗产,还要利用好无形的遗产。例如利用好各类体育赛事场馆,开展文化、娱乐、体育赛事活动,促进全民身心健康、身体健康。又如借大运会后人们高涨的体育热情,重视青少年、中年群体、退休人员的体育锻炼参与情况,鼓励其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体质。鼓励相关企业持续提供服务,培育一批新的产业。
东安湖体育公园主体育场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不可否认的是,体育场馆即是大运会留给这座城市最为显性的体育遗产。成都已新建改建大运场馆49座,其中改造36座,在其中22个场馆打造智慧场馆运行管理平台,成功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体育特色基地,全市大型体育场馆设施综合水平进入全国前五。
一个例子是,8月11日,大运场馆的“第一签”已完成——成都市水上运动中心与现代五项赛事中心游泳击剑馆管理方签署合作协议,未来5年双方将在赛事举办、青少年培训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进一步扩大成都市水上运动项目的影响力,为探索“后大运时代”体育场馆的高效利用提供“样本”。
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赛事名城的目标制定和实施,成都这座城市正处在运动促进与城市发展双螺旋上升的轨道上。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如今的成都,正迎着大运会的“东风”持续发力。随着更多高级别赛事的引进,也将进一步刺激民间对体育消费的热情,进而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释放更多城市澎湃动能。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唐元综合红星新闻、中国城市报等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