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董天意 每经实习记者 李文朋 每经编辑 孙磊
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由国轩高科研发的移动充电桩在合肥正式“上岗”,目前该移动充电机器人已投入使用400台,后续将加大力度投放不低于1000台。据了解,该款产品不受车位限制,车主可通过小程序下单,让充电设备通过订单寻找车辆,实现车辆的补能。
除此之外,特斯拉在拉斯维加斯也展示了一款移动超级充电桩(Megacharger),这款充电桩最高充电功率可达750千瓦,远超特斯拉普通的超充桩(美国V3充电桩最高支持250千瓦)。这是特斯拉正在测试的一种移动超级充电桩,可以随时在不同的地点安装和使用。
事实上,自《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推出以来,我国各省份便不断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布局。除了固定充电桩的安装外,移动充电机器人也在被关注。
新能源汽车车主丁某向记者表示:“平时在找桩充电的时候并不方便,以前没看到过这个产品,感觉很有科技感,虽然暂时还没有体验,但期待它能快速普及。”
据了解,截至2023年7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692.8万台,同比增加74.1%,但“找桩难”“充电桩故障多”等问题依然存在。在此背景下,移动充电机器人逐渐成为业内关注的对象。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充换电分会、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向记者表示:“事实上,移动充电机器人或移动充电车这个概念并不新颖,早在三、四年前就已被业内关注,尤其是在去年及今年,在各大车展及行业峰会上,许多企业都开发并展出了这种提供‘自动充电’服务的产品。”
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远景科技发布零碳绿色充电机器人,其单台容量可达到70kWh,充放功率达到42kW,2小时内即可快速充满一辆续航里程约600公里的新能源车;2022年,一汽红旗官方公布了由红旗研发总院制作的首款可移动智能充电柜机器人,其采用12V三相异步电机驱动系统,驱动效率高达81%,充电过程中也可根据车辆需要调整充电功率;能链智电也发布了一款自主研发的充电机器人,其基于自动驾驶、深度学习、3D视觉等底层技术,具有一键召唤自主寻车、机械臂自动插枪充电、在线支付结算、自动回仓补电等功能。
尽管发展的较早,但移动充电机器人始终未成为主流的补能方式。目前移动充电机器人主要有四个场景,分别是节假日期间高速路上、不允许安装充电桩或者规模较大的地下停车场、集中装配期间的港口上,以及居家或旅游景区场所。
仝宗旗向记者表示,目前这四种场景都属于特殊时期或特定地点的需求,只是满足特定人群的需要。在仝宗旗看来,移动充电机器人在行业应用的商业模式依然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无论是定位,还是服务,还需要一定时间进行积累,由于自动充电属于相对较新的补能方式,其需要在应用过程中去不断发现相应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能链智电方面也向记者表示:“目前在技术层面上,移动充电机器人也有很多挑战,比如复杂环境下充电口的精确识别与定位等。此外,在商业化方面,关于移动充电机器人的运营、资产管理、商业服务等依然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路径,仍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开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