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蕊 每经编辑 陈星
轻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优势产业、民生产业,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2022年轻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16.2%,是工业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7月28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工信部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近日联合印发《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明确了主要目标,2023~2024年轻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4%左右,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规模突破25万亿元。重点行业规模稳中有升,主要产品国际市场份额保持稳定。新增长点快速发展,推广300项以上升级和创新产品,轻工百强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培育升级50个规模300亿元以上轻工特色产业集群。
当日下午,相关部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方案》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方案》提出六项工作举措
记者注意到,《方案》共提出了着力稳住重点行业、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充分激发内需潜力、积极稳住出口优势、推动产业生态协调发展、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等六项工作举措。
在着力稳住重点行业方面,共提到家居用品、塑料制品、造纸、皮革、电池、食品等行业。在培育壮大新增长点方面,共提到老年用品、婴童用品、文体休闲用品、生物制造和预制化食品等。
这主要是出于何种考虑?对此,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秘书长郭永新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家居用品、塑料、造纸、皮革等行业产值大、比重高,是轻工业传统优势产业。电池是新能源产业,符合绿色低碳发展要求。食品是人民群众健康的保障,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产业。
“老年用品、婴童用品是消费品质要求高、市场发展空间大的产业,是可以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郭永新说,生物制造科技含量高,对食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预制食品是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产业,目前正处风口期,涉及第一和第三产业,带动面广,也是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轻工业门类广、产品多、市场大,《方案》在以上重点行业和新增长点多维度布局,对轻工业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郭永新说。
在当天的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表示,要着力稳住家居产品、塑料制品、造纸、皮革、电池、食品等六大万亿级规模行业,培育壮大老年用品、婴童用品、文体休闲用品、生物制造和预制化食品等市场空间大的新增长点。
“每个行业分别实施1~3项标志性举措,确保政策落实落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何亚琼说,如在家居用品领域开展智能家电互联互通、“百企千县万村美丽家居”行动,造纸行业实施一批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
轻工业运行呈现五大特点
轻工业覆盖面广,民营企业多,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面临较多困难,目前轻工业运行情况如何?
对此,何亚琼表示,今年以来,有关各方积极作为,克服重重困难,共同推动轻工业运行企稳回升,具体看,呈现以下五个方面特点:
一是生产回稳向好。6月当月,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较5月回升1.7个百分点。纸浆、电池制造行业增加值增速超过20%,家电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超过10%。上半年,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4%,实现由负转正。“上半年轻工业10.6万亿规模,盘子这么大的情况下,实现增长十分不容易。”
二是消费逐步恢复。上半年,轻工11类重点商品零售额3.5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4%,同比增长6.3%。其中,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7.5%、10.5%、8.6%。
三是出口稳中趋缓。上半年,轻工8种重点商品出口额2196亿美元,同比下降4.4%。塑料制品、家用电器、家具出口保持规模优势,均超过300亿美元。
四是效益保持平稳。今年上半年,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3.2万家,实现营业收入10.6万亿元,同比增长2.1%,高于全国工业2.5 个百分点。实现利润5682亿元。
五是新动能较快增长。上半年,附加值比较高的电动自行车产量增长10.7%,电池、助动车制造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3.3%、10.7%。
“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在国内经济持续恢复的背景下,轻工业发展保持一定韧性。”何亚琼说,作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轻工业近年来总体保持平稳,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度保持在20%以上,对工业经济稳定发展起到了较大支撑作用。
何亚琼表示,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工信部将在轻工领域认真贯彻落实,以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为抓手,靠前发力、精准发力,以系列有效举措夯实轻工业恢复基础。
具体而言,一是加大民营企业数字供给技术研发,推动低成本、模块化智能制造设备和系统的推广应用,让成千上万的中小微轻工企业可以上云,可以实现数字化网上销售。
二是在重点领域开展“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工作,围绕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开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让更多的中小微企业与大企业在项目合作中共同成长。
三是支持民营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建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轻工企业稳定、持续发展。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