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罗艳玲 张强 每经编辑 赵博渊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科技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不久前,将服务于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简称成都大运会)的“蓉宝”机器人凭借高颜值和高科技,一经亮相,迅速走红。
成都大运会即将开幕,不止“蓉宝”,从大运会场馆建设到赛事保障,“科技感”满满的产品比比皆是。一组数据显示,成都大运会在充分考虑赛事需求上,依据现有场馆改造了36个,规划新建13个。作为大运会开幕式主场馆,东安湖体育公园更是集成应用9大项、38小项建筑业新技术。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时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而创新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科技创新建设摆在首位,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
坚持科技创新,是一个城市发展永恒的主题。
此前,党的二十大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出发,对推进科技创新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系统部署。今年5月,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把握新科技革命浪潮,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对标国内许多一线城市,无一例外都将科技创新视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能。如上海将科技创新摆在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合肥通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来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南京则以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全面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据电子科技大学智慧治理研究院院长汤志伟介绍:“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想再依靠投资驱动、技术模仿,就难以支撑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成都当下正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努力打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必须加快形成以自主创新和引领创新为核心的创新体系。
绿色低碳发展是时代潮流,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作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成都致力于实现精准碳减排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大型体育赛事在低碳管理和环境治理上的关键目标。围绕“低碳能源、低碳场馆、低碳交通、低碳运营、低碳参与”,成都大运会在探索绿色赛事上下足了功夫。
在首个5G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成都大运会将在“智慧大运”的理念下向全世界呈现出成都创新科技的硬实力,据相关媒体报道称,大运会的跳水馆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清水混凝土浇筑技术,凤凰山体育公园使用了智能导航系统和场馆智能安全援助服务系统等等,许多服务于大运会的“黑科技”也率先走上了大运“舞台”。
在赛事保障上,成都大运会更是将科技与体育赛事完美融合,如高压水雾设备能够对赛事环境有效降温10°C以上,减轻高温天气对人的影响;及时反馈心脏健康状态的立式心电图机、AI智能健身镜、智能烹饪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成都实施共计170余项技术产品,覆盖30余个场馆,为大运会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成都利用本届大运会为契机,用科技为体育赛事做保障,促进多种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真正实现科技赋能大运会,让群众感受到科技成果带来的美好体验。在未来,这些科技成果将得到推广应用,成为人们一种广泛认同的生活方式,渗透城市发展的各个角落,浸润市民日常的生活细节。
筹办大运会,加速了成都城市面貌革新。可以说,在推动“绿色大运会”的同时,成都也联动城市侧推动实现“绿色成都”建设。
毫无疑问,举办大运会彰显着城市的实力。但如何通过赛事赋能城市发展,让更多人从中受益,是举办一场赛事更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也考验着一座城市的治理能力与智慧。
当前,成都经济总量已经突破2万亿,并持续推进制造强市战略。近年来,成都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建圈强链,取得初步成效,但同样也面临着产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优而不精的问题,科技和产业之间的脱节已经成为制约成都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瓶颈,那么,如何以科技创新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在此基础上,成都必须打破制约成都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痛点”“堵点”,抓住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牛鼻子”,突出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重点,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先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突出业态融合模式创新构建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此外,环境的创新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支撑。当前,成都充分构建碳中和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优化“智慧蓉城”建设科技服务,增强“健康成都”技术供给,要发挥好在蓉高校院所和创新型领军企业重要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成都大运会是一场充满科技感的盛会。在这场盛会中,成都将通过科技为城市赋能,让城市更加智慧化、现代化。一场玩转“体育+”大都市火爆“出圈”的背后,是城市对于工业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大的体现,同时也是成都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