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行业风向标丨政策逐步清晰,三大驱动力助充电桩迎新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 2023-07-10 13:16

    每经记者 刘明涛    每经编辑 肖芮冬    

    历时十余年成长,我国充电桩行业迈入新机遇期。

    2006年比亚迪在深圳建设第一座汽车充电站,标志着中国充电桩行业的开端。历时十余年成长,充电桩技术已多元化发展,并且针对各应用场景加快运用。截至2023年4月,我国公共充电桩中交流充电桩116.9万台,占比57.76%;直流充电桩85.5万台,占比42.24%。从产业链来看,我国充电桩行业已构建上游设备元器件和零部件、中游充电桩整桩、下游运营商的三环节紧紧相扣的完整产业链。

    目前,有三大驱动力助力充电桩行业高增:

    首先,汽车电动化带动充电需求高增。我国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保有量突破1300万,“双碳”目标指导下新能源车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2030年或至80%。但截至2022年,我国车桩比为2.51:1,公共车桩比为7.29:1。存在公共充电桩不足的结构性问题,公共补能仍存在较大缺口。加之未来持续增长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我国充电桩市场面临繁荣的市场机遇。

    其次,政策密集催化利好行业蓬勃发展。2020年5月,政府工作报告将充电桩纳入“新基建”,标志着国家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2022年1月《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更为“十四五”时期充电桩行业的发展设立了明确目标;加之地方政府充电桩建设补贴、充电运营补贴相关政策逐步出台,助力充电桩行业发展更具动力。

    最后,充电桩业务海外业务护航未来可期。截至2022年,美国公共车桩比超过23:1,欧洲公共车桩比达15.23:1,海外车桩建设严重不足。考虑到IEA预期2023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将同比+35%,达1400万辆,充电桩需求将进一步扩大,预计充电桩有望迎来十年十倍的飞速增长。加之充电桩海外出口盈利弹性大,我国充电桩企业可以依托国内的成本优势与海外市场的高定价赚取高毛利。国内率先获得海外认证资质充电桩企业有望抢占先机,迎来充电桩出海的广阔机遇。

    长城证券分析指出,“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具有削峰填谷、有效提升电网运营效率、远程调控充电桩、提高运维效率等优势,是国家大力推广电动汽车、充电桩市场扩大、储能被列入能源发展重大工程等背景下的新业态模式。《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等多个政策出台支持“光储充一体化”发展,并鼓励推进开展“光储充换”相结合的新型充换电场站试点示范,有利于推动行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点评: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重要的补能方式,有望逐渐匹配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整县推进模式有望持续进行,各省充电桩建设有望加速,位于充电桩市场空间较大的省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更具增长潜力。

    这里,通过整合天风、安信、国信等10余家券商最新研报信息,为粉丝朋友带来4家公司简介,仅供参考。

    1、科士达

    公司充电桩产品主要包括充电模块、一体式/分体式/壁挂式直流快速充电桩、交流充电桩等,可广泛应用于充电运营商、传统能源、城投交投、交通运输等多个行业领域。产品搭载智能充电、配电、储能等系统可形成一体化解决方案,同时可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服务。现阶段公司积极推进欧美认证,我们预计23年有望实现认证突破。

    ——国联证券

    2、苏文电能

    公司充电桩设备包括直流快充桩和交流慢充桩,公司充电品牌为“电能侠充电”,截止至2023年一季报,“电能侠充电”加盟的站点约200座左右,未来将以充电桩网络的形式运营,并且此200座站点中快充与慢充的比例约为1:3,基于居配项目、居民小区慢充充电桩将为公司此次充电网络设计的重点之一。未来,公司规划采取差异化竞争战略切入较为空白的细分市场,比如针对工业园区推出叉车、工程车的慢充充电桩。

    ——国海证券

    3、盛弘股份

    充电桩业务应用模块化大功率技术平台和三电平拓扑技术平台优势,以ODM模式绑定下游客户,为客户提供整桩(直流桩&交流桩)、充电模块(15/20/30/40kw)。公司成为BP中国的供应商,为BP提供中国境内项目提供充电桩产品,有望在未来进军海外市场。

    ——安信证券

    4、芯能科技

    公司充电桩运营依托分布式光伏平台,获取资源成本显著偏低;且利用分布式光伏电力设施冗余资源降低充电桩的投资成本。公司加快推进“工商业储能运营+户储产品研发与制造”储能业务发展格局;电改后浙江峰谷价差继续提升,2023年7月浙江省单一制1-10kv一般工商业用电峰谷价差达0.98元/kWh;较5月提升3%;储能投资收益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浙商证券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顺峰投资实业退出盛银消费金融,盛京银行持股增至75%

    下一篇

    基金调研丨华夏韩丽楠、工银瑞信杨柯、博时付伟等调研三元生物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