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负60余年技术积累,国内航空材料领军企业——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材股份”或“公司”)即将登陆科创板。
据招股意向书(注册稿,下同),航材股份出身于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极高的起点赋予了公司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技术实力,产品已批量应用于国产各类军、民用飞机和发动机及民用航空、其他国防领域,是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发集团等客户的重要供应商之一。
2023年1~3月,航材股份实现营收5.82亿元,净利润1.21亿元,其中军品收入占到总营收的近7成,且收入金额不断增长。在资本市场,“军工股”受到青睐一方面源于政策加持,另一方面也与军品配套关系较为稳定相关,供应商通常与军工客户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为公司业绩的稳健增长发挥“压舱石”作用。
同时,航材股份持续向民用领域拓展。例如,本次募投项目之一“大型飞机风挡玻璃项目”便瞄准C919大飞机带来的国产化机遇,实现从军机向民机领域的跨越。据报道,我国每年飞机风挡玻璃的维修更换费用高达数亿元。
近期,C919商业首航、神州十六成功发射,航空航天板块热点不断,彰显国家战略导向,引领资本投资方向。面对广阔的国防及民用航空市场,包括航材股份在内的材料领域领军企业或将率先受益,占领足够的市场份额。
技术实力强 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航材股份出身于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为我国航空先进材料综合性产业化平台。公司有四大事业部——钛合金精密铸造事业部、橡胶与密封材料事业部、飞机座舱透明件事业部、高温合金熔铸事业部。公司13名核心技术人员中,9人为博士,4人为硕士。
公司拥有核心技术27项,已取得授权发明专利139项(含国防专利75项),承担了科技部、工信部等多个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还是国家“两机重大专项”关键材料及制件研制任务主要承接单位之一。
在业务层面,航材股份产品已批量应用于国产各类军、民用飞机和发动机,曾参与多个重点型号产品研制。例如,公司研制的钛合金铸造产品覆盖了国内绝大部分航空发动机型号;承担着国内几乎所有飞机型号的多种用途橡胶密封材料及制品的研制任务;覆盖国内大部分批产的航空发动机高温母合金产品等。
目前,我国航空制造业体系以航空工业、中国航发和中国商飞三大央企集团为龙头,而这三大央企均为航材股份的客户。同时,公司产品也已应用于空客、赛峰、罗罗、GE航空、霍尼韦尔等国外知名航空产业公司。
业务提升引领稳健增长
技术实力造就卓越品牌。在近年来航空业遭受多重不利因素影响的背景下,航材股份依然维持着业绩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军品收入在公司营收结构中占到七成左右,发挥出业绩“压舱石”的作用。
具体来看,2020~2022年,航材股份分别实现军品收入10.27亿元、13.87亿元、17.23亿元,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其中,2022年四大业务军品收入全线增长。与此同时,民品收入分别为4.00亿元、5.35亿元、5.9亿元,在短暂经历疫情影响后,快速恢复增长。
成本与费用方面,航材股份的销售费用率及管理费用率均低于可比上市公司。以2021年为例,航材股份的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分别为0.57%和2.73%,而对应可比上市公司的均值为1.61%和7.73%。细微之处显优势,这一方面显现出公司与主要客户长期合作、关系良好,另一方面也是公司精简管理机构人员所致。
而与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的表现相反,航材股份的研发费用率则超出可比公司平均水平。最新一期数据显示,2022年,航材股份研发费用率达到8.01%。航材股份表示,公司重视科研投入,通过深化开展科研工作,不断夯实自身核心竞争力。
军、民市场仍大有可为
从行业角度看,航空航天领域已成为国家战略与投资的焦点之一。
在国防航空领域,随着我国军用飞机的升级换代,国防军工对于航空材料制品需求将相应增长。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测算,随着未来我国空军建设相关政策的倾斜,军用飞机预期增幅前景可观。
在民用航空市场,由于亚洲地区航运需求快速增长,相应提升了亚洲地区对飞机数量的需求。根据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中国商飞公司市场预测年报(2020~2039)》,到2039年我国货机机队规模将达到659架,客机机队规模将达到9641架,市场价值约1.3万亿美元。
航空材料是制造飞机、发动机各组部件、仪表及随机设备的必备材料。面对新市场、新工艺、新技术,航材股份作为业内领军企业将占据领先优势。
本次公开发行,航材股份拟募集资金总额将投入到航空高性能弹性体材料及零件产业项目、航空透明件研发/中试线项目、大型飞机风挡玻璃项目、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用高性能高温母合金制品项目、航空航天钛合金制件热处理及精密加工工艺升级等项目中去。
上述项目均围绕航材股份主营业务最新技术与市场趋势展开,将进一步增强公司科技创新实力和生产能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打好地基,步履不停。谈及未来规划,航材股份表示,公司将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提升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做好航空材料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强学科协同创新,鼓励科研人员与不同学科高端人才联合开展科研探索;优化提升研发生产线,积极开拓高端民品及国际市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文/沈雨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