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中国自贸试验区走过的第十个年头。作为四川对外开放的主阵地,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也在今年迎来挂牌六周年。
四川自贸试验区内的创新改革之力从何而来?各区域共享发展机遇的路径是什么?辖内政府围绕市场主体发展又做了哪些尝试和改变?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跟随四川省税务局“媒体看基层”活动走进四川自贸试验区,近距离感受四川这一深层次改革前沿阵地的开放脉搏和创新动能。
每经记者 张祎 每经编辑 马子卿
2023年,是中国自贸试验区走过的第十个年头。自上海自贸试验区起,我国迄今已经设立了21个自贸试验区。作为四川对外开放的主阵地,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四川自贸试验区”)也在今年迎来挂牌六周年。
这六年来,四川自贸试验区下辖的成都天府新区片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川南临港片区三大片区充分发挥各自临空、临铁、临江的口岸优势,在政府职能转变、双向投资合作、贸易便利化等多个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不断推动四川从内陆腹地向开放高地转变,中央赋予的159项改革试验任务全面实施,探索形成了80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
这六年来,四川自贸试验区对外开放度、投资竞争力显著增强,以不足全省1/4000的面积,贡献了全省近1/4的外商投资企业、1/10的进出口、1/10的新设企业,区内入驻世界500强企业已达104家,实际使用外资占全省比重由挂牌初的4.3%上升至31.2%。
四川自贸试验区内的创新改革之力从何而来?各区域共享发展机遇的路径是什么?辖内政府围绕市场主体发展又做了哪些尝试和改变?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跟随四川省税务局“媒体看基层”活动走进四川自贸试验区,近距离感受四川这一深层次改革前沿阵地的开放脉搏和创新动能。
临近4月末,有机硅市场行情延续着2022年以来的冷清,成本倒挂加上高库存,使得国内不少企业减产甚至停产,整个行业仍在低谷期徘徊。
作为工业硅龙头合盛硅业在西南地区的有机硅生产制造基地,合盛硅业(泸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泸州合盛硅业”)主要生产经营107胶、生胶、硅油、白炭黑等硅基产品,不可避免地在这轮行业周期中经历着考验。
不过,当记者走进泸州合盛硅业,发现总经理刘成彬一边忙着指挥生产,一边操心着厂里的智慧园区建设,并没有闲下来的迹象。智能化、自动化、机器换人、智慧物流、节能降耗……随着相关工作的逐步推行,这家西南地区唯一的有机硅单体生产企业将进一步提升自动化管控水平。
作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泸州合盛硅业每年都会在研发上大力投入,仅去年研发费用就达7700多万元。2019年~2021年间,该公司合计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1700余万元,并在2022年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4000多万元。谈到公司如今投入数千万资金打造智慧园区,刘成彬直言是为了节约人工成本、节能降耗,从而打造成本优势,“怎么跳出这个周期,很简单,就是我们要撑下去。”
合盛硅业(泸州)有限公司正在打造智慧园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祎 摄
在蛰伏中静待春天的信心和底气,不仅来自宁波合盛集团齐备的产业链所形成的协同优势,还有泸州合盛硅业前临国际水运陆运双通道、背靠西南腹地大市场的区位优势,以及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在行业寒冬中递来的一团热火。
2015年,宁波合盛集团在泸州投资成立泸州合盛硅业,其工厂所在地正好位于2017年4月1日揭牌运行的川南临港片区。川南临港片区规划面积19.99平方公里,处于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境内,依托长江、承东启西,重点发展新材料、粮油食品、国际贸易等产业。
川南临港片区成立后,聚焦海关、海事、金融、税务、政务服务等重点领域,开展差异化、集成式、首创性探索。以税务工作为例,2019年,针对辖内生产型出口企业办理出口退税从准备退税资料到收到退税款时间长的问题,泸州税务在全国首创“生产型出口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模式,压缩税务机关退税办理时间。
在上述模式下,税务部门将出口退税申报后的系列核查和服务程序前置到企业申报之前,并在企业申报后快速对按规定不需发函调查的疑点给出核查结论,正常出口退税业务平均办理时间压缩到6个工作日,一、二类出口企业平均办理时间压缩到3个工作日,退税效率大幅提高,实现优化营商环境、降低税收风险、规范企业管理“三效叠加”。
受益于“生产型出口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泸州合盛硅业在2022年累计办理出口退税391万元,办理免抵税款60余万元。“快”,是该公司财务人员王小琴对于这项创新举措最直接的感受,“以前办理出口退税时间长,现在只要有出口,基本上几天就能到账。”
在刘成彬看来,这平均每月30多万的现金入账,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22年,市场行情不太好,我们资金压力也大,如果在赚钱的情况下,可能一个月30多万的费用不算什么,但在不赚钱的情况下,就能及时帮我们缓解资金压力。”
出于良好的实际运行效果,2019年,“生产型出口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这项制度创新被纳入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五批复制推广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这一创新,只是四川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一个缩影。六年来,除了“生产型出口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外,“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智能辅助申报服务”“企业‘套餐式’注销服务模式”“分布式共享模式实现‘银政互通’”“空铁联运一单制货物运输模式”等一批“四川经验”成功走向全国。在近4批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改革试点成果中,四川就贡献了12项,占到全国的1/9。
开放的环境和制度,孕育了创新、激发了潜力,也为协同与合作打开了空间。
泸州港,四川第一大港、天府首港,地处长江上游与川滇黔资源富集区的水陆交汇点,是西部陆海新通道、泛亚铁路和中欧班列的重要枢纽之一,也是四川自贸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四川作出“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战略部署,泸州港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泸州港”)成为四川及滇东、黔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其不断扩大“朋友圈”,不但建立了铁、公、水多式联运无缝对接运输体系,还全力推行物贸一体化,与上海鸿云、北大荒集团、江苏港口物流集团在物流、贸易、供应链金融等全领域展开充分合作。
目前,泸州港货物来源于60多个国家或地区,已成为四川打造开放型经济的重要高地。2022年,集装箱箱量达19.03万标箱、同比增长10.55%,占全省水运装箱量60%以上。今年一季度,累计完成综合吞吐箱量5.17万标箱、同比增长6.74%。
泸州港拥有40万平方米堆场,设计年吞吐能力集装箱25.5万标箱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祎 摄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政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便利企业跨地区生产经营,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川南临港片区在强化异地保税区合作的同时,又与河南洛阳、开封、湖北宜昌、辽宁营口等20多个地区签署“跨省(域)通办”合作协议,建立跨域沟通协办机制,有效地破除了跨省(域)办事行政成本,压缩了企业异地办理时间。
对于四川自贸试验区而言,目标是要探索形成省内协同、省外协同、境外协同的多环节协同体系。为此,六年来,省内,四川设立了宜宾、德阳等两批13家协同改革先行区;省外,各种协同开放、创新合作也越来越密切。
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来看,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而支持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也是国家首次提出跨省域自贸试验区合作。此后,川渝两地快速携手签署工作方案,启动共建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随着合作在物流口岸合作、司法协作、
政务创新等各个方面展开,两地共建、协同开放取得积极进展——两地在全国首创中欧班列跨省域共商共建共享,联合打造“中欧班列(成渝)”品牌,实现运营标识、基础运价、车辆调拨“三统一”,开行线路辐射亚欧超百个城市;两地自贸试验区法院签订《川渝自贸区司法合作共建协议》,实现两地法院跨域立案,推动裁判尺度统一;成渝海关监管联动打造“关银一KEY通”川渝一体化合作模式,在全国首次实现“电子口岸卡”业务跨关区通办……
值得一提的是,协同与融合理念的建立,不仅打破了行政区划制约,还让各层级、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更为频繁。在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为进一步便利出口退税办理,促进外贸平稳发展,当地税务部门加强与海关、商务、车管等部门的信息交换,多部门联合打分评级,建成以“信用+风险”监管为基础的退税监管新体系,形成出口退税“青松退”工作模式,不但实现了退税提速,也为政府跨部门合作提供了新思路。
四川自贸试验区的开放,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来到这片展业热土,推动越来越多的企业扩大投资、提速发展。
走进坐落于川南临港片区的恒力(泸州)产业园纺织项目生产车间,一座智能化工厂跃然眼前。络丝、倍捻、分条整经、智能穿综、织造……在成千上万台自动化织机的高速运转下,一根根纱线源源不断地变成一匹匹坯布。
恒力集团是全球首家打通石化、纺织行业全产业链的企业,也是一家世界500强企业,2019年选择到四川自贸试验区布局落子恒力(泸州)产业园,打造西南智能化聚酯新材料及高端纺织制造中心。
恒力(泸州)产业园作为恒力集团在国内的第六大生产基地,也是泸州建市以来最大的招商引资产业项目:总投资226亿元,占地5000亩,包括纺织项目、纺丝项目及配套建设,全面投产后,将实现年产值200亿~300亿元,年利税20亿元,解决1.5万人就业。
恒力(泸州)产业园纺织项目已于2021年11月底建成逐步投产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祎 摄
据了解,2020年4月16日,产业园正式开工建设,年内就实现了纺织项目一期6000台设备投产。“我们以前建这么个厂,最快的速度是9个月,而这个项目只用了7个月,整整缩短了两个月,而且当时还正处于雨季。”在四川恒力智能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恒力公司”)办公室主任王向真看来,恒力之所以再一次刷新了恒力速度,离不开泸州效率和恒力速度的有效融合及相互促进。
“主动作为”“考虑周到”“直面问题”……对于当地政府的服务,王向真给出了这些切身感受。比如,在项目建设期,政府每半年就会组织现场办公会,为公司解决各种问题。去年,在受疫情反复、高温限电等影响,公司资金吃紧之时,及时收到了2.7亿元的留抵退税款,今年6000多万元的留抵退税款也已到账,缓解了公司日常营运压力。他表示,政策红利带来的真金白银,政务服务的细致高效,让恒力人在川发展有了更足的信心。
“把企业引进来,还要努力让它们留下来,成长好、发展好。”泸州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税务领域,为了做好自贸区内企业的保驾护航工作,2020年12月,泸州税务部门采取市、区两级共建形式,在龙马潭区税务局罗汉分局设立了自贸区税收服务和管理团队,从全市税务系统集结金融、国际贸易、税收、海关、信息技术等领域人才,着力为企业发展提供定制化、专业化税收服务管理。
而在四川自贸试验区其他片区,税收营商环境也在不断提档升级。比如,在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当地税务部门为港区企业配备“税务管家”,实行专人专管、实时对接,靠前服务,并联合青白江区审批和营商环境局,通过“一个窗口、一套资料、一次办结”,实现企业股权转让纳税申报和股东变更登记跨部门同步办理,打造了股权“青松转”的办事服务新模式。
在成都天府新区片区,为更好地服务市场主体发展,当地税务部门采取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推出数字话务员、数字办理员、数字质检员三大“数字员工”,打造“纳税人数字实时服务生态体系”。依托天府中央法务区四川省税收法律服务中心,采用“服务专员”形式,为自贸区“走出去”企业和拟上市企业提供精准的税收法律服务,持续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
“良好的税收营商环境,对我们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谈及近年来的营商环境变化,泸州港公司财务人员张海珊颇为感慨。她说,得益于减税退税降费政策,公司近年来税费负担得以极大减轻,2022年,公司一共节税近280万元。同时,更加精准、更加智能的税收服务也提高了办税效率和服务质量,为企业节省了不少办理成本。
张海珊还特别提到,良好的税收营商环境,吸引了如大米加工、集装箱总装等生产基地到泸州港周边落地生根,形成了稳定的货源,为泸州港扩大经营规模、提升综合竞争力、打造长江上游航运贸易枢纽港提供了强劲助力。当前,泸州港正在扩大投资,推进“5G智慧港口”、泸州港物贸集散中心建设,预计总投资5.26亿元。
不只是泸州港公司,宁波合盛集团也在加码在川投资。目前,该集团在川南临港片区总投资20亿元的年产4万吨高档锂电铜箔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预计可实现年产值35亿元,这也使得该片区打造百亿级新材料产业链再进一步。
在刘成彬看来,在当前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集团仍在追加投资,除了有前瞻性因素外,也与当地营商环境提升和改善息息相关,“这些年来,我们感受到当地政府职能部门是和企业站在一起的,企业遇到什么问题,都在帮着我们思考解决,正是这些服务细节,给了我们很大的发展信心。”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数据显示,四川自贸试验区已成为全省发展基础最好、产业聚集度最高、发展潜力最大的地方之一,设立六年来,累计新增企业23万户,新增外商投资企业1300多家,为内陆地区打造开放型经济提供了“四川样本”。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祎 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