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更新,每月盘点。致力推动中国快递物流业更好地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
每经记者 王郁彪 海报设计 陈冠宇 每经编辑 刘雪梅
作为长期深耕上市公司领域、关注新经济发展的财经专业媒体,每日经济新闻旗下智慧物流研究院、每经未来商业智库自2021年5月起,每月定期推出“未来商业-物流产业市值榜”。未来拓展范围将主要聚焦“电商物流”、“消费供应链”和“物流科技”涉及的各环节相关上市公司。(附专题链接)
4月为年报季,覆盖A股、港股、美股的28家物流公司,纷纷交出各自去年的年终业绩抑或2023年一季度成绩单。而业绩的涨跌情况一定程度也会反映资本市场的“情绪”。
因此,对应之下各家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在第二十五期报告中,我们通过对28家物流及其相关产业上市公司2023年4月市值数据持续追踪,从产业格局、总市值排名、涨跌幅、物流科技子榜等维度,进行物流产业市值分析。
4月,仅6家物流公司市值上涨,且涨幅相对不明显,28家物流公司构成的物流产业总市值本月环比下降4.43%,总市值回落362亿元为7818.69亿元,跌破8000亿元大关。
三头部企业市值涨跌情况,4月仅顺丰控股(002352.SZ)市值上涨1.93%,总市值为2763.34亿元;中通快递(02057.HK)市值微跌2.86%,总市值1617.99亿元;京东物流(02618.HK)则较上月下跌13.48%,总市值跌至709.7亿元。
业绩方面,顺丰一季度营收610.48亿元,同比下降3.07%,但净利润同比增长68.28%为17.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日,有消息称顺丰选定高盛等机构安排香港上市事宜,或至多筹资30亿美元,且最早于今年在港二次上市。对于此消息,截至发稿,顺丰方面尚未回应。
而“灰熊做空中通”一事4月也有了后续。4月20日,中通公告称,针对机构做空展开的独立调查现已基本完成。根据独立调查的结果,审计委员会认为首份卖空报告及补充卖空报告所作指控均无事实依据。
我们还注意到,由于市值涨跌变动,中通快递4月市值总榜占比又环比上升0.14%至20.69%,京东物流则降至9.08%,三头部市值占比则上升1.43%至65.11%。
4月,28家物流公司中,仅6家市值上涨,且涨幅均不明显。其中,安能物流(09956.HK)以12.98%涨幅领涨。我们注意到,虽然2022年安能营收同比微降,但净亏损却为4.09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0.07亿元大幅收窄80%。
而中科微至(688211.SH)、诺力股份(603611.SH)、今天国际(300532.SZ)三家物流科技公司分别以9.45%、7.53%、7.01%涨幅紧随其后。
业绩增长态势明显或也是物流科技公司市值向好的基础。特别是今天国际2022年营收、净利双双高增长,其中净利润更是同比增加181.41%。
而4月末,中科微至也披露2023年第一季度报告,其实现营收2.91亿元,同比增长290.36%;归母净利润3167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韵达股份(002120.SZ)市值在连跌两月后,于本月最终上涨2.62%。而4月末相继发布2022年报的通达系,圆通速递(600233.SH)与韵达的“榜眼之争”再次陷入胶着。相较圆通的“稳”,2022年,韵达快递业务量为176.09亿票,市场份额15.92%,排名第二,与第三名圆通的差距已缩至很小。而今年一季度,韵达仍未“止跌”,圆通完成了对韵达的反超。
跌幅方面,4月,共22家物流公司市值下跌,8家跌幅超10%。连跌两月后,达达集团(DADA.US)4月又下跌28.45%,居跌幅榜榜首。
另一同城配送玩家顺丰同城(09699.HK)则在相对高位涨幅连涨五个月后,4月市值跌去15.9%。不过,顺丰同城业绩增长仍相对稳定,亏损大幅收窄,2022年,其营收为102.65亿元,同比增长25.58%;净亏损2.87亿元,同比减少68.08%。
一向市值表现稳定的海晨股份(300873.SZ)本月市值则下跌19.74%。我们注意到,4月21日,海晨股份发布年度业绩报告,其2022年营业收入约18亿元,同比增加22.67%;归母净利润约3.58亿元,同比增加15.81%。但今年一季度业绩则显示,海晨股份归母净利润5923万元,同比下降34.81%
而跌幅超10%的也有三家物流科技公司,分别为音飞储存(603066.SH)、优博讯(300531.SZ)和科捷智能(688455.SH),4月分别下跌17.43%、17.35%及13.43%。
*编者注:
我们深知,无论一个行业、还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健康指标构成,都一定是特别系统化、复杂多元的,高质量发展目标任重道远。未来,我们还将不断丰富数据、子榜单维度,旨在更全方位洞察、记录中国物流行业上市公司发展历程和市值健康度,多视角多维度地对物流行业、快递物流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与论证,推动中国快递物流更好地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我们更加守望以快递物流上市公司巨头为引领效应的全行业的共同进步,更好地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