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王岩 每经编辑 孙磊
“smart精灵#3全球首秀后,仍有部分网友说只有两座车才是smart,变大了就不是smart了,两座才是smart的传统。但是梅赛德斯-奔驰首席设计师戈登·瓦格纳(Gorden Wagener)说smart的调性就是设计一些意想不到、又令人惊喜的东西。两座并不是smart品牌的血统,‘未被定义’才是我们的血统。”在2023上海车展上,smart品牌全球公司CEO佟湘北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本届车展上,smart携旗下全系车型亮相。其中,全新smart精灵#3亮相两款配置车型:全新smart精灵#3 Pulse和全新smart精灵#3 BRABUS性能版。同时,新车也正式开启预约体验。新车预计将于今年6月在国内率先上市并同步开启交付。
不会参与价格战
据smart此前公布的交付数据,自去年9月底开启交付以来,smart在中国市场累计交付2.19万辆。今年3月,smart精灵#1在华交付5911辆,环比增长63%。截至3月31日,smart于今年第一季度在华共交付约1.27万辆。
据了解,smart今年将迈入品牌、产品和服务的全速运营新阶段,会主要在品牌和服务上发力,围绕以“用户中心、数字驱动”的核心理念,推出一系列标准化的服务管理和系统培训。
对此,佟湘北表示:“smart是一个全球化品牌,我们基于‘中欧双核,全球布局’的发展战略,均衡地拓展中国和欧洲这两大市场的销售服务网络,smart精灵#1近期也在欧洲的德国市场开始规模交付。除此之外,预计今年年底还将在马来西亚上市交付。”
今年以来,价格战在行业内倍受关注,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3月份国内乘用车市场总零售量为158.7万辆,同比增长0.3%,环比增长14.3%。相较于尚处于疫情期的去年3月份,以及表现乏力的2月市场,车市3月的表现难尽如人意。
谈及价格战,佟湘北强调:“smart最核心的价值是品牌资产,我们不会参与价格战。我们不仅仅造车,而是以产品为媒介,由车和用户密友的互动共创生活方式。我们坚持自己的品牌调性,服务好我们的这些密友,围绕品牌价值打造差异化竞争。我们坚守smart的品牌初心,提供品牌价值给用户。”
设计订阅方式的初衷是为用户省钱
目前,smart在国内已完成了157家线下独立渠道网点的建设,覆盖超过40座一线、新一线、二线城市及三线城市。预计今年底,smart全国渠道布局累计将超200家,覆盖60余座全国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
目前,smart在中国和欧洲都采用D2C(直接面向消费者direct to consumer)直销代理商业模式。在欧洲市场,smart借力于奔驰渠道,可以摆在奔驰门店里,且有自己专属的品牌展厅,以“店中店”的模式在全欧洲迅速铺开超过300家店。
“渠道网络方面,smart在13个欧洲市场已经建立近300个销售服务网点,smart展车、试驾车已经就位,德国市场已经率先开始规模交付。300多家店都开在欧洲主流城市最繁华、最城市中心的地方。”佟湘北表示。
佟湘北认为,smart有自身全球化品牌的属性、高度,以及由此带来的优势,凭借着smart品牌对中国、欧洲市场的了解,以及在欧洲渠道网络的深耕,使其与中国自主品牌相比先天就有品牌优势,而和全球的品牌相比则有技术上和质量上的优势。
“中国新能源车的设计能力、制造能力非凡,现在去欧洲,大家都认为未来10年看世界最前沿的动向要看中国有什么。”佟湘北说。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smart精灵#1向用户推送了硬件付费订阅选项,公布了订阅包功能价格,并提供按月、按年或永久开通三种订阅方式。其中,永久开通前排座椅加热功能需人民币1299元,方向盘加热功能需人民币999元,前排座椅通风功能需人民币1999元,此功能一经推出便引发网友争议。
佟湘北对此回应道:“我们的初衷是为了降低规划化工业生产的复杂程度,并且确保生产质量标准,制造端会预先加装这些硬件,但这些硬件成本不含在整车BOM成本里,不需要向用户收费。之所以设计这样一个订阅方式,初衷是为用户省钱,不用就不开,用的时候再开,既为用户降低了成本,也让车在二手市场更保值。”
据官方介绍,smart品牌将从2022年~2024年,每年推出一款全新车型。同时,每一个产品都会进入到新的细分市场。“我们在CES 2023(2023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和AMD已经官宣,旗舰级沉浸式汽车智能座舱计算平台将搭载于2024年规划推出的纯电量产车型上。”佟湘北表示,“smart还将与NVIDIA在智能驾驶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携手开发全新数据中心,赋能高级别智能驾驶系统和智能AI系统研发。明年起,smart将基于NVIDIA DRIVE Orin系统级芯片(SoC)打造搭载高级别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最新车型。”
封面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