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生命百态,浓缩在这170张照片里

    每日经济新闻 2023-04-23 21:58

    ◎“你看这幅(《傍晚的鲁卜哈利沙漠》)获得了不少大奖,仔细看就会发现一眼看过去的‘骆驼’实际上只是影子,而真实的骆驼则藏在影子的脚下,摄影师用高超的技术制造出一种视觉幻觉。”王文文向每经记者介绍道。

    ◎“我们巡展过的城市,观展人群从一开始由老牌杂志而来的粉丝,逐渐演变为横跨多年龄段、更广阔的人群。越来越多的普通观众,本来并不是《国家地理》的粉丝,由于到现场参观了作品,进而了解到这本杂志。”

    每经记者 杜蔚    每经编辑 梁枭    

    首次北极探险、登顶珠峰、泰坦尼克号残骸等诸多珍贵的人类历史瞬间,都定格在了《国家地理》这本享誉全球的杂志上。

    时至今日,135岁《国家地理》不仅是权威、优质、前沿内容的代名词,也是一个拥有数十亿粉丝、极具文化内涵的知名大IP。“照片,是国家地理的语言”,有生之年自己的作品能登上《国家地理》的内页,是不少摄影师的终极目标。而能零距离欣赏到《国家地理》穿越百年的经典作品,更是大众梦寐以求的,这便让“国家地理经典影像大展”成为展览界的香饽饽,所到之处,频频点燃热议话题。

    “国家地理经典影像大展”成都站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杜蔚 摄

    近期,刷爆全网的“国家地理经典影像大展”来到成都。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活动主办方处了解到,该展览2018年起在中国开展,今年的成都站是IP引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展出。主办方如何将静态的摄影作品,打造成横跨几代人的网红打卡地?通过5年运营,大IP“国家地理”在中国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

    “在地化”是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

    “这是我们在中国展览中,最完整、体量最大的一场。”4月21日,国家地理经典影像大展·成都站展览策划总监王文文在接受每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成都站展览分为八个板块,专门新增40幅全新作品,参展总作品数多达170幅。

    每经记者这场跨越一个多世纪的时空对话中,看到了曾用一双眼睛征服全世界的《阿富汗少女》、360度拍摄的星河、一只将自己捕捉到的食物送给摄影师的海豹、陷在油污中的鹈鹕、寻找可用水源的妇女……这些令人惊叹的照片,有自然之美,有人文科技,有细微之物,还有浩瀚宇宙。

    《浅绿色眼眸的阿富汗少女》(左)

    《已是3个孩子母亲的她》(右)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杜蔚 摄

    “这幅(《傍晚的鲁卜哈利沙漠》)获得了不少大奖,仔细看就会发现一眼看过去的‘骆驼’实际上只是影子,而真实的骆驼则藏在影子的脚下,摄影师用高超的技术制造出一种视觉幻觉。”王文文向每经记者介绍道。

    《傍晚的鲁卜哈利沙漠》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杜蔚 摄

    作为“国家地理经典影像大展”的策划者之一,王文文对每一幅作品都十分熟悉,在讲解了每个板块的经典作品后,她还向记者表示,该展览“目前已经在国内巡展了30多场。”

    “成都群众素质和展览氛围都非常浓厚,最终选定的场馆东郊记忆园区,也有着非常好的人文积累和流量基础。”展览现场,独立策展人涂秋敏告诉每经记者。

    “国家地理经典影像大展”成都站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杜蔚 摄

    诞生于1888年的《国家地理》已经具备强大知名度,展览于其而言,是锦上添花还是另有深意?

    “文化事业需要深入人心,但倘若只是曲高和寡,那么对人的影响力便很弱。我们坚持在国内外巡展,是希望将《国家地理》的知识、精神带到每一个地方。”王文文告诉每经记者,只有让读者真正参与进来,才会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进而深入了解每幅作品背后的故事。

    因此,“在地化”的建设,是运营该IP的一个重点。

    “我们最经典的标志莫过于杂志封面的‘小黄框’。”据王文文介绍,接下来,将在成都发起用“小黄框”取景摄影、请国际著名摄影师为川内高校学子讲解拍摄故事和技巧以及与艺术家对谈等系列活动。“我们的摄影师,很多都受雇佣军保护,会去往原始部落等偏远的地方。他们遭遇了哪些困难和惊险,为何还要坚持在摄影的这条道路上?我想,他们与高校有着很强专业知识的年轻人互动,对学子而言也是一种激励。”

    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从粉丝加持展览,到展览赋能杂志

    尽管“国家地理经典影像大展”已是一个知名IP,但它同时也是一个商业展览,因此一直面临着“市场认可度”的艰巨考验。

    最初“国家地理经典影像大展”从小型展览开始探索。“得先建设品牌,然后进行板块展示,等大家对这个展览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后,我们又逐步地向主办方申请,增加授权、增加作品的数量。”

    王文文表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各地展览票房基本覆盖成本,并有了一部分利润后,“我们又去做了更深一步的展览建设,即扩大场地、板块等,像今年我们就增加了VR板块和影像厅。”

    《油田开发的代价:陷在油污的鹈鹕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杜蔚 摄

    “国家地理”IP也在进入中国市场的这几年里,通过影像展取得了未曾料想到的收获。

    “我们巡展过的城市,观展人群从一开始由老牌杂志而来的粉丝,逐渐演变为横跨多年龄段、更广阔的人群。越来越多的普通观众,本来并不是《国家地理》的粉丝,由于到现场参观了作品,进而了解到这本杂志”,王文文告诉每经记者,“在反向推广下,从粉丝加持展览,到展览赋能杂志,也提升了《国家地理》在众多观众心中的知名度。”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华安证券给予航天宏图买入评级,遥感数据领跑厂商,以星座打开第二曲线

    下一篇

    海南自贸港产业园区投资合作大会38个项目签约 协议投资额414亿元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