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张锦河
据中国蓝新闻、环球网,北京时间4月20日晚,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巨型运载火箭“星舰”发射升空3分钟后在高空发生爆炸。
中国新闻网援引《纽约时报》报道称,火箭助推器的33个引擎中有部分没有点燃,还有部分已熄火。
SpaceX公开表示,由于星舰飞船发生了非计划内的解体,星舰发射任务失败。团队将继续审查数据并为下一次飞行测试努力。
随后,SpaceX公司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在推特对此次爆炸作出回应,称通过此次任务为几个月后的下一次测试发射吸取了教训。
“在一次令人兴奋的‘星舰’测试发射后,恭喜SpaceX团队!为几个月后的下一次测试发射吸取到了很多东西。”马斯克称。
据新华社,埃隆·马斯克16日在社交媒体直播中说,飞船能达到轨道高度即算任务成功,不过,他上个月曾估计,这次测试飞行成功的几率只有50%。据上观新闻,马斯克此前说,这次试飞“只要不炸毁发射台,就算成功了”。
此前在4月17日,SpaceX因为星舰的压力阀问题取消了发射。
SpaceX官网介绍称,“星舰”火箭系统第一级助推器被称为“超重型推进器”,第二级被称为“星舰”飞船。其中“超重型推进器”高达70米,直径9米,配置33台“猛禽”发动机,使用液态甲烷/液氧推进剂,安装4个固定栅格翼,不配置着陆腿,SpaceX公司计划采用地面塔架“捕捉”的形式进行回收。
上观新闻报道,高达120米的“星舰”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强大的太空运载系统。
“超重型火箭”可产生逾7500吨的推力,几乎是其他运载火箭的两倍,比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制的“太空发射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超重型火箭”以甲烷为主要燃料,而不是传统使用的重量轻、效率高的氢。甲烷的优势在于成本更低,更易处理,而且火星大气中存在微量甲烷,便于未来“星舰”执行火星任务。
飞船的多功能属性也使其不同于以往任何太空飞行器。它可以承担载人飞船、载人着陆器、推进剂加油机和卫星分配器等多重角色。
图片来源:中国蓝新闻微博
更引人注目的是,“星舰”的有效载荷能力堪称史上之最。
一直以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用于“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美国“土星五号”火箭享有“人类最大运载火箭”的美誉。它高约111米,可将约130吨有效载荷带入地球轨道,将约50吨有效载荷送往月球。
当前,nasa执行“阿耳忒弥斯2号”载人绕月飞行任务的新一代重型火箭“太空发射系统”,可向近地轨道发射约95吨有效载荷,并将27吨以上的载荷送入月球轨道。
相比之下,“星舰”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可达150至250吨。
“星舰”发射后爆炸 (图片来源:外媒)
spacex目前最强大的“猎鹰重型”运载火箭也只能将64吨的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而“星舰”还能将超过100吨的有效载荷送上月球,同时还可以搭载多达100名乘客。
马斯克曾表示,与专门用于载人登月的“土星五号”和“太空发射系统”不同,“星舰”凭借强大的运载能力和多用化设计,可执行“星链”卫星发射、向月球和火星运送航天员和设备,以及更富科幻色彩的外星移民和太空矿业开发。
不仅性能更强、功用更多,“星舰”的性价比似乎也更高。
根据spacex的设想,“星舰”是一种完全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系统,可以大大降低其发射成本。
马斯克曾宣称,“星舰”的发射成本相当低,首次发射成本约30亿美元。一旦相关试验取得成功,将启动规模化生产,以每年建造100艘的速度,打造1000艘“星舰”组成的太空舰队,将10万人和相关物资运送到火星,实现从21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移民火星的梦想。
如果试射成功,外界认为,这将是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马斯克的人类移民火星计划迈出关键一步。
马斯克曾说,“星舰”可以将“进入太空的成本降低几个数量级”,让人们能够前往火星,并最终让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111158487382
美国航天产业研究、投资与战略咨询公司quilty analytics研究主管卡莱布·亨利(caleb henry)表示:“‘星舰’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实现马斯克让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愿景的运载工具。”
“星舰”尚未起航,已有客户“下单”。日本亿万富翁前泽友作、美国亿万富翁贾里德·艾萨克曼等已经预订了“星舰”的“船票”。前者预订了“星舰”的绕月旅行,后者计划与他人一同执行“星舰”首次飞行任务。
在实施“登火”计划之前,“星舰”将首先用于发射卫星,并执行载人登月任务。
美国媒体称,短期内,“星舰”需要定期发射,以便将下一代提供互联网服务的“星链”卫星送入轨道。
与此同时,nasa已选择“星舰”作为运载工具,实现美国“阿耳忒弥斯3号”载人登月计划。“星舰”最早可在2025年底将美国航天员送上月球。
《华盛顿邮报》称,“星舰”如果发射成功,不仅能重塑太空探索,还可以推进科学研究。由于其有效载荷能力强大,天文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开始重新思考可以将何种望远镜和仪器送入太空,这将“从质上改变天体物理学任务的构建方式”。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环球网、中国蓝新闻、上观新闻、中国新闻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