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陈星
“提了不到一个月的特斯拉用云快充充电几分钟,充电桩就冒烟了,导致车辆受损。”家住重庆市开州区的刘女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描述当时的经历时仍然心有余悸。
4月4日晚8点45分,刘女士在重庆开州区木桥湾充电站充电。插上充电枪8分钟后,突然砰的一声,车尾的充电桩燃起浓烟。尽管刘女士第一时间拔掉了电枪,但车辆显示故障,并且无法通电启动。
刘女士的车在遭遇充电桩故障后无法启动 图片来源:刘女士提供
刘女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出具的重庆市公安局案(事)接报回执显示:报警人的车辆在木桥湾云快充,充电的时候,充电桩冒烟,随后报警人车辆无法启动。
涉事车辆和充电桩 图片来源:刘女士提供
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到520万台,同比增长近100%。与此同时,各类充电桩运营企业3000余家。电动汽车充电量持续增长,2022年全年充电量超过4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5%以上。
随着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普及,国内充电桩行业快速成长。公共充电桩数量井喷的同时,市场运营不规范、设施维护不到位的问题也凸显出来。
刘女士表示,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报了警并联系保险公司和汽车厂家。“我当天没有联系上云快充,第二天才联系上。打了一圈电话后发现,这个充电桩品牌虽然是云快充,但实际运营的加盟站点是重庆开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而充电桩的设备生产商是大连罗宾森电源设备有限公司。”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随后联系了江苏云快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只是平台,商家是加盟到我们平台,关于您提到的用户问题,我们已经反馈到加盟商家,等待鉴定结果后会尽快解决。”
至于充电桩的日常维护、维修由谁来负责,云快充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如果用户反馈充电桩有问题,我们会反馈到加盟商家,他们会安排充电桩厂家去查看。”当问到出现事故后由谁来处理?工作人员回应“加盟商家和充电桩厂家都会负责的。”
发生故障的充电桩 图片来源:刘女士提供
记者随后与重庆开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乾集团”)取得联系,对方表示,目前正在核实情况,不方便透露具体信息。
刘女士给记者出具的特斯拉检测报告显示,车辆充电前未见相关充电系统故障,在2023年4月4日20点53分,车辆检测到充电过程中出现放电过流现象,放电电流达1570A,后续车辆电池保险丝发生熔断。
车企检测报告,由于车辆已贴改色膜,报告显示原色为黑色 图片来源:刘女士提供
刘女士最初与开乾集团的电话录音显示,开乾集团会出具自己的检测报告,之后根据双方报告再划分责任,如有异议再进行协商,不会以任何一方单方面(包括自己)的鉴定结果为准,并向刘女士索要车辆厂商检测报告和刘女士的主要诉求。
刘女士:车企的检测报告显示是由于充电桩电流过载导致车辆损伤。
开乾集团:如果出结果了,你把最终结果给我们。我们等技术员鉴定过后看到底是什么情况。
刘女士:多久能处理完毕?
开乾集团:厂家过来后,鉴定结果出来,才能给你答复。时间不能确定,因为设备厂家在大连。
更让刘女士郁闷的是,自己虽然购买了车损险,但充电桩的问题导致车辆受损的情况并不在保险赔付范围内。“保险公司和我说,我这种情况有专门的附加险,但我当时并不清楚,也没有购买。”
保险公司赶到现场查看情况 图片来源:刘女士提供
之后,刘女士多次与开乾集团联系,电话中,开乾集团确定是充电桩在充电过程中冒烟,“因为那个(充电桩)都烧糊了。”开乾集团工作人员对刘女士说,之前也发生过类似事故,“上一次是电容烧了。我们开站三年,出现了两次这种事,应该是模块的问题。”
该工作人员表示,设备生产商看过数据后通过其向刘女士询问诉求。当刘女士表示“他们既然跟你问我的诉求肯定它自身是有问题的”,该工作人员回复“对”。
开乾集团在此次通话中答应给刘女士提供当时充电桩发生故障的监控录像,但之后沟通时却表示由于收到了刘女士的律师函,暂时不能提供了。
记者了解到,刘女士分别给云快充、开乾集团、桩企发送了律师函,但几方面并没有完全达成一致。
桩企愿意赔偿已产生的车辆维修费、刘女士的交通费等合计1000余元。但刘女士认为此次事故很有可能会给车辆电池造成后续伤害,因此主张了一部分费用,但桩企不愿意赔偿。
值得注意的是,从头至尾,云快充都没有就赔偿事宜跟刘女士有过实质性反馈。刘女士寄送给云快充的律师函也一直无人接收。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到520万台,同比增长近100%。目前各类充电桩运营企业3000余家。
充电桩运营行业发展飞速,想吃到这块蛋糕到底需要哪些资质和门槛?是不是只要有钱就能进入充电桩行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想要加盟为由咨询了平台企业。
中核普科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招商经理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了行业情况。
进入充电桩行业其实有很多条件。硬件方面,该招商经理介绍,快充要达到120千瓦时,必须要申请高压端口,要有变压器,充电桩数量要达到10根以上,还要有休息室、安防设施等。软件方面还要打通各种大数据平台,仅凭个人力量,或者对初入行业者来说成本很高、难度很大。
之后,该经理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各种加盟运营模式。
“第一种模式比较常见,也是设备生产厂家常用的模式,就是与桩体设备厂家合作建站,厂家的目的是卖充电桩设备,你出地,他出设备,然后双方共同出资,一般是四六开。这种慢充的较多,慢充不需要国家发改委备案,不需要高压端口,成本低,但迟早会被淘汰。即使是快充,投资大,东西不能完全属于你,他们也没法做到专人专业经营,后期收益很难得到保障。”
第二种模式是出售经营权,投资者买的是若干年的经营权,有的甚至把一根桩分成很多份卖。
第三种模式是找场地、进设备、申请备案、申请高压端口、施工建设直至经营全都自己完成,这种方式最大优势是可以控制成本,但在建设中需要花大量的精力、财力做硬件资格准入。充电桩的建设也要有一定体量,否则在打通大数据平台中没有优势,还要请专人负责场站管理,增加成本。
第四种模式就是场站从申请资质取得备案证,到高压端口的申请,以及建设施工全部建成,投资者都不用管,最后完整交付给投资者,是纯粹的买卖关系。
“我们属于第四种模式,产权属于投资者,场站上所有收入和补贴都归投资者,高压端口也过户给投资者。然后投资者和我们签订代运维合同,所有的运维都由我们专业团队来做,投资者只需要交利润的10%作为管理服务费,期间人工工资,设备维修维护升级都是我们承担,投资者无需再承担一分钱。”该经理说。
“就像买房一样,您只要购买了房产,我们相当于是小区的物业。”她给记者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在我们这儿就是你有钱就能投。我们的资质建设好之后卖给你,把资质过户给你。”当记者追问“资质也能卖吗?”该经理明确回复“可以过给投资者的。”
费用方面,她向记者表示,如果只算桩体,每根4.2万元,如果将场站其他建设费用全部涵盖,平均下来一根桩体约25.8万元。
至于资质,她表示,要成立一个新能源方面的公司。“购买场站后,就可以用场站成立一个新能源公司,场站的资产就装在这个公司里。”另一家同时代理车充安等平台的客服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加盟前需要先注册一家公司,办理营业执照。但“办理执照如果需要相关资质,总部会帮您提供。”
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属于承诺制办理。办理时会有一个告知承诺书,办理过程中先核名,核名通过后会有行业代码和主营业务。“您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要与主营业务、主营条目等保持一致。”
重庆市开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则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新建独立占地的集中式充换电站应符合城市规划,并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
该工作人员进一步表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属于一般事项,不需要前置许可。“这种情况下不要求先办许可证,再办营业执照。你可以先把营业执照办下来,实际运营下看符不符合要求,实在不行也可以把营业执照注销掉。”
根据工作人员指引,记者在“经营范围规范表述查询系统”中查询到,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包括充换电设施的交接验收、运行值班管理、交接班管理、巡视检查、充换电服务、充换电设施的运行监控、运行数据统计、计划检修、应急抢修、缺陷管理、工器具及备品备件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管理等(《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运行管理规范》(NB/T—33019—2015)。《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个人在自有停车库、停车位,各居住区、单位在既有停车位安装充电设施的,无需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
建设城市公共停车场时,无需为同步建设充电桩群等充电基础设施单独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新建独立占地的集中式充换电站应符合城市规划,并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车辆充电过程中发生事故并非个例。
今年2月份,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发生一起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一辆纯电动汽车在充电过程中突然起火,几分钟内被烧得仅剩车架。
2020年8月份,在福建三明市,一辆新能源汽车在充电站充电时突然冒起浓烟,车辆在冷却过程中,突然发生猛烈爆炸,车门及后车箱盖瞬间被炸飞。
……
虽然上述事故原因当时没有明确指向充电桩,但艾媒咨询公布的《2022-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现况及发展前景报告》指出,近年来,发生了多起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在进行事故原因调查时发现,充电桩安全问题是主要事故原因。因此,提高充电安全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而在运维方面,国家能源局新闻发言人梁昌新曾表示,目前仍存在公共充电设施布局不合理、充电市场运行不规范、设施维护不到位等问题。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新能源电动汽车消费与公共充电桩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也显示,近六成受访者经常遇到充电桩损坏或故障的情况。
今年3·15公布的数据显示,上海市消保委对该市101个充电站进行的消费体察显示,设备故障率占比近1/3。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行业发展初期发生不安全事件是可以“预料到”的。一个新生事物刚刚发展,总会出现一些问题。此外,他认为充电桩行业最大的问题在于运营商利润微薄,甚至处于亏损状态。
他认为,民营资本介入的第三方充电桩未来可能会逐步退出市场。林伯强进一步表示,未来,公共充电桩的运营商会逐步过渡到车企、电网公司和地方政府,而提升家庭充电桩的普及率是大势所趋。
“新能源汽车规模大幅提升的同时,政府要做好公共服务,重点要改造小区入桩的条件,尤其是老旧小区。家充桩的普及率不断提升,才能真正降低消费者的成本。”
公共充电桩安全事故频发、故障率高到底该怎么管?地方政府又扮演怎样的角色?
重庆市开州区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安全生产是一个大概念,全区有20多个部门都涉及安全生产监管,各自有分工。“煤矿、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等是我们应急管理部门主要管辖的范围。”
这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充电桩安全运营监管部门可能是区经信委,可以向他们咨询。”
随后,记者又联系了开州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该部门工作人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目前,对公共充电桩的安全监管还处于“空窗期”,原先应该是属于发改部门的职责,但部门职责重新划分后还没有调整到经信委。这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出现充电桩事故,运营商是第一责任人,建议直接与运营商联系。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充电桩安全运营和监管方面,还是要充分发挥运营企业的主体责任,按照‘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实行。”
汽车行业分析师、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充电桩设备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安全性较高。“大多数安全事故都是充电过程中导致汽车的动力电池发生膨胀、温度升高,从而造成事故。”
张翔建议,可借鉴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经验,建立大数据中心,将充电桩数据实时传输到数据中心进行监控。“政府要发挥行政管理职能,但运营商要承担好安全运营的主体责任。”
前述刘女士的遭遇,到底该如何维权?
上海海华永泰(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郑雷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排除车辆原因和车主操作不当的前提下,充电桩发生故障导致的车辆受损,对于车主而言,可以首先寻求充电服务商的赔偿救济,即由充电服务商承担赔偿责任。理由在于车主在使用充电设备的过程中,与充电设备的服务商已建立服务合同法律关系,因充电设备导致的受损,实际是充电设备服务商在提供服务中的违约行为。
NBD:以刘女士的遭遇为例,后续应当如何维权?
郑雷: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车主有权追究充电服务商的违约责任,要求对其损失予以赔偿。另外,车主还可以向充电服务商寻求侵权赔偿,而对所遭受的损失予以救济。
如确有证据表明车主的损失系由充电设备本身的产品缺陷问题所导致,车主亦可直接向充电设备生产厂商寻求赔偿。
NBD:充电桩行业普遍是加盟或者合伙模式,事故发生后,平台第一时间通知加盟商和桩企,这是否意味着平台企业就无需承担责任?
郑雷:以刘女士的案例为例,云快充作为本次事故中充电设备的服务商,已与刘女士建立了服务合同的法律关系,应当向刘女士承担基于服务合同或侵权行为的赔偿责任。云快充对加盟商和桩企的通知,是其合作商之间的内部通知行为,并不能免除其在外部对车主的责任承担。
NBD:您认为规范充电桩市场,从法律层面来看需要做哪些完善?
郑雷:这个问题涉及两个法律问题,一是立法,二是执法。当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迅猛增长,相应的充电设备等配套设施需求量巨大,市场上充电桩的运营主体既有国企,也有运营平台公司甚至个人加盟运营的自然人主体,运营主体众多且关系复杂导致了充电桩维护不到位。
我认为,首先应加强立法,有针对性地完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确定充电桩的维护指标、运营资质等。同时,落实好如借用资质进入行业发生事故等情况下,运营平台与实际运营商之间对外的责任承担问题,在此可借鉴建设工程领域及网约车领域的有关规定。
其次,执法部门应加强执法,提高对维护失责的惩罚力度,以罚促改,推动运营主体依法合规进行经营。
记者|张怀水
编辑|陈星
统筹编辑|易启江
视觉|刘阳
视频|张涵
排版|陈星
记者手记|建充电站降低准入门槛的同时监管要跟上
随着新能源汽车规模的不断壮大,充电桩行业也进入了“井喷期”。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属于承诺制办理,不需要前置许可,客观上为市场主体进入行业提供了便利。
然而,市场准入门槛降低不意味着监管要求降低,公共充电设施布局不合理、市场运行不规范、设施维护不到位等问题越发凸显。
尽管运营商和桩企是充电桩安全维护的第一责任人,但不应当游离于监管之外。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同时,政府指导、行业监管必须跟上,才能推动新能源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