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段炼
又一家新能源车企宣告停工。
前身为乐视汽车的天际汽车发布停工停产通知称,在此期间,员工可自行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并主动离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文无关)
今年以来已有多家新能源车企被曝出停工停产状况,包括此前递交招股书的威马汽车。
公开宣告停工停产
据证券时报报道,天际汽车发布的停工停产通知:鉴于公司目前的资金情况及生产与销售计划,自2023年4月1日开始,公司部分岗位实行停工停产政策。
通知显示,停工停产期间,员工社保仍按照原基数申报。但在第一个支付周期后,相关员工将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发放生活费,直至公司恢复生产。
就这一消息,天际汽车方面并未予以置评。
据@ENOVATE天际汽车的新浪微博官方主页,3月31日仍在发布购车优惠消息。
据第一财经报道,天际汽车绍兴去年已经停产,南宁工厂和青岛工厂并未实质性投入生产,全国唯一生产的只有长沙工厂,但生产状况也不稳定。长沙工厂停产后,天际汽车全国生产基地全面停摆。
天际汽车销量表现并不乐观。乘联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2022年天际汽车分别实现销量1778辆、5321辆,2023年前2个月,天际汽车仅销售186辆,均为ME5车型。
2022年12月,天际汽车与沙特本土企业Sumou Holding合资签约,计划共同在沙特阿拉伯进行两期约5亿美元的投资,以设立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制造和研发基地,年产约10万辆新能源车。
不久前刚获7.5亿元救命钱
就在天际汽车宣布停产前不久,天际汽车刚完成新一轮超7.5亿元融资,以推进复工复产。
据悉,这一轮资金原定于最晚3月24日到账。但从目前的官方信息面上来看,天际汽车暂未公布上述融资具体情况。
企查查数据显示,天际长沙董事长为天际汽车创始人张海亮;法定代表人为天际汽车董事、首席制造官刘岩。
天际汽车当前股东包括兴业证券旗下兴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电气(601727)旗下上海电气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企查查截图
天际汽车的前身是成立于2015年的电咖汽车,而电咖汽车是乐视汽车旗下的子品牌,2017年时任乐视汽车CEO张海亮入主电咖汽车,并推出了首款车型电咖EV10。
随后,为了进军高端市场,电咖汽车更名为天际汽车。张海亮曾担任上汽大众总经理,在张海亮“扯起”大旗之后,吸引了包括上汽大众技术中心原执行总监牛胜福、沃尔沃中国销售公司原执行副总经理向东平等一众业内大咖加盟。
但和“蔚小理”等新势力车企相比,天际汽车更“热衷”于建立生产基地。天际汽车在在湖南长沙、浙江绍兴和广西南宁建有工厂,规划总产能达22万辆。其中,天际汽车首座工厂位于绍兴,项目规划占地1000亩,总投资额55亿元;第二座工厂2021年6月在长沙建成投产。
在产品方面,天际仅向市场推出ME7和ME5两款车型,2022年,天际汽车总销量仅为5321辆,不及“蔚小理”的单月销量,产能严重过剩。有天际员工向记者表示,公司已经出现大面积离职潮,部分员工亦出现被拖欠年终奖的情况。
新能源汽车打响“淘汰赛”
朱华荣:或将有60%-70%的品牌面临关停并转
业界普遍认为,2023年以来,汽车市场出现价格战,竞争烈度加大的情况下,将掀起新的一轮淘汰潮。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今年复杂的市场情况,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一些销量规模小、资金链紧张的弱势品牌淘汰。
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表示,这场价格战由特斯拉在年初掀起,不过特斯拉在中国电动车市场还没有掌握行业定价权,比亚迪和长安、广汽、上汽、吉利等等很多同行的车都做得很好。“我觉得,价值要对得住这个价格,这是关键,不是一味地去低价,这对行业也未必好,不要恶性竞争。”
对于今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加速洗牌,很多企业早有洞见。比亚迪近期在接受调研时表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行业会进入“淘汰赛”。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还称,在10万-20万元的产品价格中比亚迪有定价权,但公司也希望平稳一点,“不要搞得大家很难受,别人都没活路”。
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也曾表示:“我觉得2023到2025这三年间,是极为残酷的淘汰赛,因为市场上不需要那么多公司。”
这场淘汰赛已经打响,中国的汽车行业“入弯换挡”已是大势所趋。
事实上,这一进程在2023年将会明显加快。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将有超100款新能源汽车上市,市场竞争程度会超过以往,新势力格局和座次还将迎来数轮冲击和改变。
在2月17日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专家媒体交流会中,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直言:“现在确实新能源汽车的厂家比较多,想法也比较多,真正成功走出来的不多,100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在竞争当中一定会优胜劣汰,最后集中到几家头部企业。”
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直言,过去3年,已经倒下了75个汽车品牌,预计3-5年后,或将还有60%-70%的品牌会面临关停并转。“我们可以预料,未来的竞争,仍然将会非常激烈,但倒下的品牌会留出更多市场空间,让活着的品牌发展更有余地。”
在业内看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已成为一片“红海”,如何在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在成本上进行把控,将决定谁最后能够留在“牌桌”上。
编辑|段炼 杜波
校对|卢祥勇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第一财经、证券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基金报、公开资料等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