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拥有21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已连续14年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冠军,如今正持续推动“社区15分钟便民生活圈”高质量发展,通过提升每一个具体生活场景的便利度,让“幸福”不断被感知、被传递。
每经记者 苏娜 每经编辑 刘艳美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城市高质量发展。日前,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公开表示,结合前期试点经验,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聚焦“一店一早”“一菜一修”“一老一小”,开展多种形式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创建,力争到2025年让有条件的城市都行动起来。
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2021年10月起,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首批试点建设启动建设。一年多来,30个试点城市(区)精准补建便民设施、培育便民新业态,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作为首批试点城市,成都持续在社区生活服务、场景创新营造等方面发力,不断筑牢“烟火里的幸福成都”的发展底板。今年以来,成都更动作频频,不断优化社区工作,积极推动“美好生活”与发展机遇有机融合——
1月10日,“中国(成都)第二届社区商业发展促进大会”释放数百个机会清单,引入社区服务“好项目”;2月22日,“即时零售中国行”活动在成都举办,助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以新消费场景实践加码居民幸福指数;3月10日,2023年成都市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会议举行,部署2023年工作重点……
这座拥有21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已连续14年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冠军,如今正持续推动“社区15分钟便民生活圈”高质量发展,通过提升每一个具体生活场景的便利度,让“幸福”不断被感知、被传递。
望平街夜经济场景 图片来源:张建 摄
离家百米的学校、家门口的商业街、饭后散步的公园、转角可见的文化展……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步行15分钟左右为服务半径,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和品质消费为目标,打造多业态集聚性社区服务圈——这,就是“社区15分钟便民生活圈”。
成都入选全国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后,围绕社区居民所需与区域禀赋,针对城镇社区、产业社区和乡村社区不同类型社区,积极营造功能完善、精准高效的社区生活服务场景,建设“社区15分钟便民生活圈”。
锦城社区作为成熟城市商业社区,着力以全龄友好“顾老看小”服务创新,进一步建设“社区15分钟便民生活圈”。锦城社区进一步梳理厘清居住市民和产业人群各类生活消费需求,优先发展居民对生活品质提升最迫切需要的老年康护、特色餐饮、运动健身、新式书店、幼儿托管等业态,增强便民生活圈服务功能。聚焦“一老一小”,依托锦城社区综合体,引入专业养老机构、儿童托育机构以及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高品质服务。
位于东郊记忆艺术区内的杉板桥社区作为产业社区典型,则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的模式建设“生活圈”,促进社区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比如,积极联动区萌想星球、东郊记忆园、万科、龙湖等众多企业,将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资源,如照相馆、篮球馆、茶室等资源调动起来,为辖区居民提供更优惠便捷的服务。
按照成都的理解,“社区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构建法则,是在充分了解社区居民需求的基础上,优先配齐14类基本保障类业态,精准布局早餐店、菜市场、快递服务、维修点等,提升生活便捷度。
如果在这个“圈子”里面既能解决一日三餐,有菜市场、超市、理发店等基本生活设施,还能找到健身房、咖啡店、宠物店等满足休闲需求、提升生活品质的消费场所,这样的生活环境和氛围无疑能提升老百姓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公园城市日常生活 图片来源:张建 摄
进入“十四五”以来,成都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不断做强“生活城市”特色,通过解决普通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地满足新阶段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中,“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与“社区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导向及核心内容高度一致——持续营造幼有所育、老有颐养、弱有众扶、全龄友好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市民更有感受、城市更有温度。
特别是聚焦“一老一小”,成都实施“蓉易托”和“蓉易养”专项举措,推动资源下沉社区,以易获得性和便捷服务为目标,为年轻人减少“后顾之忧”。同时,通过多元化的服务,让生活在社区的市民直观感受“便利”。
数据显示,成都托育机构目前达到1574家,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3.42个。据成都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继续加码托育,把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提升至3.67个,同时新建“蓉易托”社区智慧托育中心20个,市级示范性托育机构创建不少于10家。此外,还将进一步加大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力争全年儿童友好社区覆盖率达到50%。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着力增强社区托育服务能力,不断推动社会力量发展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创新提供“共享妈妈”社区志愿服务,通过“免费+抵偿”、发放托育消费补贴券等方式,使更多人可以享受到高品质托育服务。
“一老”方面的成效同样突出。截至目前,成都完成35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支持公办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改造4518张,新增普惠养老床位2160张,支持近万户老年人家庭安装智能安防报警系统。60%以上的镇(街道)建有老年教育学校,并且全面实施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公共交通出行优待调整政策。
今年,成都还将新建20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打造15个“蓉易养”社区智慧康养中心,推动老旧小区增设电梯不少于1500台,同时培育一批省级数字适老化体验中心和智慧适老化服务产品,让更多需求在社区层面即可得到回应和满足。
社区休闲运动场所 图片来源:张建 摄
置身数字经济时代,以“社区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为代表的线下生活空间重要性愈发凸显。正如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所言,“线上平台经济所提供的服务,是高度依赖于线下经济的品质和多样性的。”从城市建设者角度来讲,千万不能忽视线下经济的空间打造,特别要增强它的多样性和品质。
这就要求城市发展和治理过程中,需要根据人群的需求,一方面可利用社区吸纳基本“微服务”增加供给多样性,同时也可塑造品质空间、滋养精神文化生活。
对成都来说,在建设“社区15分钟便民生活圈”进程中,以美学优化街区形态,以创意提升街区气质,积极推进“社区美空间”建设,让社区成为展示天府文化的重要窗口,形成独有的城市IP。
2022年,成都评出年度十佳社区美空间点位。在众多社区美空间建设中,不乏“书店”的身影。东部新区的知也图书馆、金牛区的方庭书店、青羊区的柿子书院、高新区的白夜花神诗空间……这样的文化空间成为成都市民安放“诗和远方”的不二之选。
天府社创中心 图片来源:中共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
更重要的是,通过社区服务延伸和空间运营升级,成都正在探索一条超大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路径——以社区美空间聚人气、增活力。
在场景营造方面,成都过去一年举办了“在成都探秘西班牙”“成都社区艺术创享计划”“成都文化四季风”等系列活动,还开设文创集市、美食集市、咖啡集市等近百场主题集市,营造了邻里交往、邻商互动的文化氛围。
在模式创新方面,锦城社区创新以小程序/APP为载体构建交子城市食堂,实现社区生活“数字+商业”双线融合;光华社区积极引入品牌首店、新零售品牌、潮流品牌,以及定制店、体验店等新业态,打造沉浸式社区新商圈;麓湖公园社区将公园形态与社区空间有机融合,积极发展“公园+”体育、音乐、美食等多元融合业态,成功打造“天府美食岛”IP。
在智慧社区方面,清源社区推动“互联网+社区”“O2O+社区”新业态发展,搭建居民与农场的便民直通平台,通过线上预约、农场配置、线下送货的方式,为居民提供物美价廉的生鲜产品……
眼下,成都的创新探索还在继续。从“15分钟”出发,时空距离被压缩,也加深了情感、安顿了身心,这些城市生活中的一个个“圈”,就如一个个细胞,只有细胞有活力,城市也会更有魅力。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