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黄胜
据央视新闻,3月23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介绍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2022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24.25万人,比上年增长5.61%。其中,招收博士生13.90万人,硕士生110.35万人。在学研究生365.36万人,比上年增长9.64%。其中,在学博士生55.61万人,在学硕士生309.75万人。
图片来源:新华社
“今年北京硕博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了本科生。”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苏秀丽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对此专家表示,硕博研究生毕业人数超过本科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不断提升和教育综合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但硕博研究生加入就业招聘市场未必会对本科生造成很大的压力,人才需求是多层次的,硕博研究生的优势在于较高的专业基础与科研能力,本科生则具有更强的可塑性和更宽的就业方向,本科生不必过于焦虑,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才是核心和关键,而非过于注重学历的高低。
3月18日,“北京硕博毕业生人数首超本科生”登上微博热搜。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据悉,来源是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苏秀丽。其在接受《新京报》专访时提到,今年北京高校的毕业生数量约28.5万人,创了历史新高。此外,北京今年的毕业大军中,还出现一个新变化,研究生(硕士和博士)的毕业人数首次超过本科生。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翻阅北京教委官网公布的历年“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发现,每年统计概况高等教育学生情况中,都设有一栏“预计毕业生数”。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硕博毕业生预计为16.08万人,普通本科毕业生预计为13.61万人。一对比,今年研究生毕业人数确实要超过本科。
不过,这是一个预估值。从2020年起,北京研究生毕业的预估值就一直超过本科。但因为延毕等因素,研究生的实际毕业人数,到2022年也没有真正超过本科。
图片来源: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值得注意的是,招生方面,2020年,北京硕博研究生招生数首次超过本科生,多招了79人。2021年,硕博研究生的招生优势扩大,比本科生多录取了2337人;2022年,多招人数增加至6200人。
北京并不是全国的缩影。从全国来看,硕博研究生是“十里挑一”的塔尖人才形势,并未改变。
“暴涨80万人”“考研报名人数刷新纪录”“考研最难年”“将有300万考生落榜”“招收硕士生突破100万“……舆论总会追逐每一次的“考研热”。当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达到史无前例的474万,外界往往以4:1的录取比例来印证这条赛道越来越“卷”。
其实,无论是普通本专科,还是硕士、博士研究生,每一个“池子”都在扩容,招生数在增加,在校生在增加,毕业生也在增加。
在我国本科扩招之后,近十年来,研究生扩招也拉开序幕。有统计显示,近十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年均增幅达到6%,博士研究生增幅也在5.7%左右。
扩容,一方面是高层次人才规模提升的需求,一方面是本科扩招带来的后续效应。
从全国这几个“池子”来看,齐齐“扩容”的结果就是近乎等比例变化。
以2022年全国数据为例,招1个研究生的同时也招了8.2个普通本专科生,毕业1个研究生的同时也毕业了11.2个普通本专科生,有1个研究生在校的同时也有10.01个普通本专科生在校。
时间倒退5年,2018年以上三组数据的比例变化并不大,平均1个研究生对应的分别是9.2个(普通本专科生,下同)招生数、12.5个毕业数和10.4个在校数。
考研、考博虽然在舆论场中表现出竞争愈发激烈的一面,但整体来看“十里挑一”的比例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过程中,研究生一直都应该是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下的塔尖人才,研究生教育也该做好储备人才红利的支柱作用。
大量的硕博研究生和本科生竞争就业岗位,是否会对本科生就业造成压力?本科生该如何面对就业市场新变化?
“硕博研究生和本科生各自具备不同的优势。”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本科生也有更加适合的岗位和就业机会,更多的硕博人才出现在就业招聘市场上,未必会对本科生找工作形成压力”。
“硕博毕业生在专业知识积累方面较为突出,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比较适应一些知识密集型行业和企业,越来越多的硕博人才对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陈建伟表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硕博人才越多,创新产业链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汇集流入,推动科技突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位具有人事招聘经验的业内人士则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本科生思维更为发散,对于工作的适应能力更强,且对于薪酬水平要求相对不高;研究生所学的知识更为系统和专业,更加适合科研和管理类工作。
“当代大学生想要找到好的工作首先需要将自己专业的知识学精、学深、学透,多进行实践,做到学以致用;其次需要培养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在本专业的基础上尽可能扩展原有的知识结构,向专业两端或者是与自身专业相关的上下游专业进行学习,提升综合能力,增加竞争的筹码;最后,也需要摆正心态,不要好高骛远,调整定位,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宋向清分析称。
“学历并不等同于能力,一个人的学历、能力和就业结果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此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需要理性看待就业,多一些积极、耐心和乐观。”陈建伟表示。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近年来国家也接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2月28日,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不仅要求各高校的“一把手”访企拓岗,也要求二级院系领导班子成员加入走访企业、开拓岗位的队伍等。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央视新闻、每经网(记者:吴林静)、北京商报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111369201747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