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黄宗彦 每经编辑 梁枭
不久前,全国首单“蓝碳”交易在宁波顺利完成。据了解,本次交易采用拍卖的形式,最终成交价为106元/吨,较起拍价溢价超过两倍,是最近全国碳市场配额价格的近两倍。这次拍卖也被外界视为“蓝碳”市场的一次创新尝试。
相较于“绿碳”,普通人对“蓝碳”的概念相对陌生。“蓝碳”具体是指什么?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有什么帮助?如何吸引更多机构和企业参与“蓝碳”交易?“蓝碳”又该如何助力海洋经济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国际气候与环境变化委员会主席,中国海洋大学未来海洋学院院长、海洋碳中和中心主任李建平教授。
李建平认为,此次在宁波落地的首笔“蓝碳”交易,标志着海洋碳汇已经进入市场化交易阶段,也有助于提升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他也指出,“蓝碳”市场参与主体还需注重技术创新和共享,提高交易市场透明度,推动碳交易市场向低成本、高持续性的发展方向转变,才能更好地实现海洋碳汇交易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蓝碳”对“双碳”有何影响?
NBD:相比“绿碳”,民众对“蓝碳”概念较为陌生,能否解释下什么是“蓝碳”,它如何形成和储存?
李建平:蓝色象征大海,“蓝碳”简单来说就是海洋生态系统里碳的排放、吸收和储存。学术上的定义是指海洋以及海岸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碳总和。包括沉积在海底的有机碳、植被和土壤中的碳,还有海藻、草场和潮间带沉积物中的碳等。其中,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海草床、红树林、滨海盐沼地为三大蓝碳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能够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将其储存,因此“蓝碳”又被称为“海洋碳汇”。
至于“蓝碳”的形成和储存,主要是依赖海洋生态系统和海岸湿地的自然过程,如光合作用、腐殖作用和沉积作用等。
NBD:“蓝碳”主要存在和作用于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有什么联系?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李建平:众所周知,海洋覆盖地球70%以上的面积,而我国又是海洋大国,因此研究海洋碳汇对实现“双碳”目标、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开发海洋经济有重大意义。其中,在助力碳中和方面,提高“蓝碳”的固碳能力可以很好地帮助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达成“双碳”目标;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方面,优化“蓝碳”环境是保护海洋生态和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保护海洋生态有利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在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展“蓝碳”经济可以增加海洋产业的利润和就业,从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此外,提升“蓝碳”效能可以增加中国在国际环保事务上的话语权,进而扩大国际影响力。
哪些因素制约“蓝碳”发展?
NBD:有观点认为,海洋碳汇将导致海洋酸化,并破坏整个生态系统。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二者之间如何形成平衡?
李建平:不能否认,海洋碳汇确实会导致海洋酸化。因为大量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会形成碳酸,使得海水的酸碱度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积极认识和发挥海洋碳汇的作用,不能因为有负面影响就抵制海洋碳汇的发展。相比海水酸化,海洋碳汇的正面作用和影响要大得多。比如,为人类提供食物、生产能源和支持地球的生态平衡。只要合理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就可以减少海洋酸化的程度。
因此,我们在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碳汇的过程中,需要找到其与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点。与其单方面追求经济利益或保护环境,不如建立多方协调的利益均衡机制,充分考虑资源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的平衡性,科学合理利用海洋碳汇,创造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多赢局面。当然,这需要研究机构加强研究和监测能力,同时也需要有关部门制定适当的政策和管理措施,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和风险防范体系。
NBD:除了影响生态系统,您认为还有哪些因素制约海洋碳汇发展?
李建平:海洋碳汇是一个前沿的研究领域,除了前面提到的海水酸化问题,还会面临技术不足、法规不完善、缺少经济效益等问题。具体来看,在技术方面,对于海洋碳汇的规模和质量的评估较为困难,也正因如此,海洋碳汇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的技术成本难以下降,导致海洋碳汇的商业化进展缓慢;相关政策法规方面,现有的相关政策法规相对单一,缺少监管和管理体系;在市场机制方面,目前海洋碳汇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难以吸引投资和资本参与,缺少经济激励机制。
因此,要想打破现状,还需要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毕竟,海洋碳汇的发展不能单方面指望出台几项政策或者几个研究机构参与就可以完成,它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系统庞大的工程。
首笔“蓝碳”交易有何启示?
NBD:全国首单“蓝碳”拍卖在宁波顺利完成,该笔交易对我国海洋碳汇市场发展有什么意义和启示?
李建平:在我看来,此次“蓝碳”交易开辟了我国海洋碳汇市场的先例,标志着海洋碳汇已经进入市场化交易阶段。再加上交易采用了拍卖的形式,对后续市场探索、交易模式创新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同时,海洋碳汇交易市场也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除了市场影响外,这次交易还有助于提升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影响力。由于目前中国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积极开展碳交易可以提升国际环保形象。
最后,回归到“蓝碳”交易的本质,其本身的作用是为了鼓励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等措施,促进区域的生态建设。
NBD:有观点认为,此次海洋碳汇交易可能是一次性的宣传活动,虽然敲定了交易价,但只有一些象征性的成交。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一观点?
李建平:不只是海洋碳汇,整个碳汇交易目前都还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的确存在一定的象征性成分。在碳交易市场上,交易数量还相对较少,市场参与者并不多,这就导致交易规模不高。同时,碳交易市场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缺乏规范和标准、监管不到位等,都有可能让碳汇交易沦为象征性成交。
但是我相信,随着政府和社会对于碳交易市场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碳交易市场各方面也将不断完善。比如,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碳交易市场发展,各地也相继开展了碳交易,这些都是积极的信号。
我认为,未来海洋碳汇交易也有望被纳入国家碳市场,并由此推动碳交易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NBD:您认为应如何吸引更多企业参与“蓝碳”交易,扩大碳交易市场规模?
李建平: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问题,需要各参与方共同努力和协调。我建议大体上可以从六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政策引导,尽快完善双碳体系,出台鼓励企业参与碳交易的税收、减排目标和环保奖励等政策,以增加企业参与蓝碳交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是完善立法,明确碳排放权的产权性质,规范交易的流程和机制,加强监管措施,保障交易的公正和合法;
第三,推出多样化交易方式,在贸易平台之外,可以考虑通过信用证、期权合约等多种形式,方便企业参与碳交易,拓宽碳交易的市场渠道;
第四,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避免企业自行评估造成评估失实的情况,增加市场的透明度,提高交易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第五,扩大媒体宣传,提高企业对“蓝碳”交易的认知度;
第六,加强国际合作,联合各国政府、环保组织等共同推进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吸引跨国资本参与。
“蓝碳”助力海洋经济发展
NBD:您前面提到,发展“蓝碳”还有利于海洋经济。请问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实现?
李建平:“蓝碳”的发展对于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开辟新的产业链、推动海洋产业技术升级以及提高海洋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首先,蓝碳的发展可以促进海洋保护和海洋生态恢复,为发展海洋保健、环保、生态旅游等相关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其次,开展蓝碳交易需要多方面的技术支持,如船舶贸易、海底埋藏及生态系统保护等技术的支持,发展“蓝碳”的同时无疑也帮助提高了海洋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最后,“蓝碳”的发展推动了海洋环境质量的提升,加强了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从而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见,“蓝碳”的发展将为海洋经济带来新的机遇和变革,不仅为海洋环保和生态保护作出贡献,而且会推动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NBD:海洋可再生能源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数据统计,可再生能源中的海洋能约占世界能源总量的70%以上,但目前使用率还较低。请问您怎么看待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现状和发展?是否有可能成为新的可替代能源?
李建平:海洋可再生能源包括海上风能、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温差能等,储量巨大、且碳减排潜力巨大,是海洋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还比较低,主要原因在于技术和成本等方面的因素,以及对于海洋环境影响的考量。但是,在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海洋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关注,并逐渐成为推动能源替代和绿色发展的主要选择之一。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和政策积极引导,相信海洋能源将会成为未来能源领域的新起点。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