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专访原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不能把气候投融资局限于搞低碳,地方要建立区域气候投融资项目库

    每日经济新闻 2023-03-13 18:12

    ◎赵华林表示,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需要打通各部门的环境数据,建立交换和共享平台。

    ◎赵华林认为,欧盟对碳关税尽管设置了过渡期,但未来覆盖行业一定会扩大,这种影响将是趋势性的、方向性的。对此我国要高度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

    每经记者 张蕊    每经编辑 陈旭    

    “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些高频词与生态环境建设、“双碳”目标密不可分。

    政府工作报告在简述今年工作重点时提出,要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同时,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过程中,怎么理解“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内涵?地方如何有效推进气候投融资?围绕这些热点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在全国两会期间对原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进行了专访。

    赵华林是环保领域重大改革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对于如何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如何推进气候投融资如何应对欧盟“碳关税”等话题给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赵华林 图片来源:受访者

    建设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要完善跨区域、流域的管理

    NBD:中央强调要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这一治理体系有怎样的内涵?又有哪些重点任务?

    赵华林: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此,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是国家现代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就是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的制度机制和政策,实际上就是实现政府内部的协同增效、治理主体的多方参与和政策手段的集成高效。

    具体来看,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有以下几个内涵:

    首先是推动党委、政府及部门协同增效,确保导向清晰的环境政策一以贯之贯彻下去。环境管理部门的改革要适应当前的形势,比如目前省级以下环境监测和执法实行垂管,过去市级环保局的管理部门是市政府,现在是省环境厅,这样就能避免地方干预环保的监测和执法。现代治理体系就是把流域和跨区域的监督管理归环境部门管,另外把环境监测的事权上收省和国家,确保了环境质量监测的真实性,这也是环境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中国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是建立了中国特色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这是党领导环境保护、环境治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重要性在于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各级党委要重视环境保护的责任。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各个省份和国务院管理部门以及一些央企执行党和国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标准、任务、政策完成情况进行督察,力度很大,相当于国家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巡视。

    总的来讲,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还有几方面需要完善:一是完善中央统筹、省总负责、县市抓落实的机制,这是现代环境治理体系里非常重要的工作机制。

    二是完善制度,推动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实现环境治理高效运作。由于生态既有公益性,又有自然资源属性,一些监管边界尚不够清晰的,未来要加以完善。

    三是完善跨区域和流域的管理,而不仅局限于行政辖区内的管理。

    比如一条河流经多个省市,如果流经省市对流域治理的重要性不统一,河流是治理不好的,所以要建立河流的流域管理。再比如大气是流动的,要治理大气污染也要建立区域联防联控的管理机制。

    四是加强数据的整合。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更是重要的信息。信息融入到环境治理当中,是现代环境治理体系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涉及两个层面:一方面是环境监测数据、环境质量数据、企业排放数据应该是系统的、集成的,要进行整合;另一方面是与环境有关的各个部门都掌握着相关的数据,比如地下水数据,资源部门、环境部门、水利部门都有相应的数据,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就要把这些数据平台打通,建立交换和共享平台。

    五是提高数据分析能力。要通过分析数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精准预见未来环境的可能变化。环境是大家共有的,要提升数据的公益性,除了政府、排放和治理环境的主体——企业外,还要把公众纳入治理体系,比如建立投诉举报系统等。

    最后,要完善政策的评估体系,提升治理的合力。

    总之,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不仅包括一套国家的政策体系,还包括法律法规和标准、环境治理科技水平、环境治理投入、环境管理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因此,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逐步完善。

    地方要建立区域气候投融资项目库

    NBD: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您认为这释放出什么信号?

    赵华林:党的十八大以来,效果最为明显的制度就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它是重要的环保制度创新,是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变化的一项重要制度。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省和政府有关部门开展环保督察,发现问题,整改问题,进行问责。总的来讲,中央政府是满意的,群众是信任的,百姓是点赞的,是以人民为中心,解决了一大批过去不好解决的环境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这表明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下,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政治信号,要让各级党委、政府担负起自己的一岗双责。

    今年,经济恢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但也要兼顾环境保护。一方面要在环境审批等方面帮助企业上项目来发展经济;另一方面,还是要坚持环境优先,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不动摇。

    因此,强调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有其现实意义,就是要告诉全社会,要坚持环境保护的战略定力。

    NBD: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美丽中国。怎么理解“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内涵?

    赵华林:“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内涵相近。

    “降碳”就是低碳发展,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都要向绿色转型。目前,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构建,“双碳”工作取得良好开局。

    “减污”就是环境保护,要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扩绿”的深层意思是生态保护,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种树种草。

    要综合考虑气候、环境、生态等问题,要可持续发展,但经济也不能掉队,所以还要保持经济增长。

    这四个方面要同时发力,要协同推进,其中就涉及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结构调整了,污染物排放就会减少,碳排放也会降低。所以,实际上是通过这四个方面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中国美丽的前景。

    NBD:目前,资金不足已成地方上推进“双碳”的最大瓶颈。此前,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公布了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您认为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对解决资金问题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对各地有效推进气候投融资,您有哪些可行性建议?

    赵华林:当前, 推动社会资金进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或低碳领域非常重要,但目前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经验,这就需要通过试点进行探索。试点对解决资金问题主要是起到一个探索示范和带动辐射作用,可以形成一套能够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需要注意的是,试点要因地制宜,首批试点单位有地市有园区,具体情况不一样。气候投融资不仅适用于降碳,还适用于气候适应相关项目。比如一些地方出现的干旱、高温、洪涝等气象灾害,可能都与气候变化有关,怎么去适应气候的项目也是气候投融资非常重要的内容,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把气候投融资限于搞低碳,搞工业的减排。

    另外,要做好气候投融资里基础信息的收集和披露,比如具体所属行业、碳排放量等基础信息。同时,气候投融资要与绿色金融齐头并进,要避免“洗绿”,但也要防止过度投资。

    对于在地方上有效推进气候投融资,我有以下几个建议:

    一是建立区域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明确哪些项目属于气候投融资应该投资的,同时打造气候项目与资金对接平台,建立机制。

    二是指导地方加强项目的碳核算,加强碳排放信息的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

    三是鼓励试点城市培育气候友好型金融,对地方上做得比较好的可以采取一些奖励措施,同时也鼓励金融企业推出气候友好型的金融工具。

    四是支持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能力建设,包括标准、气候变化的因素融入企业和金融机构决策当中或者投资中。

    五是鼓励试点地区开展国际合作,引入国外的资金和经验来推进我国的气候投融资。

    另外,国家要发布气候投融资的相关政策体系,推动企业特别是央企以及国家有关部门落实“双碳”的路线图等。当然,如果能再给试点城市一些信贷方面的支持就更好了。

    特高压已成为我国在减少碳排放领域的重要技术 图片来源:新华社

    深入研究欧盟“碳关税”对我国的趋势性影响

    NBD:今年2月欧洲议会通过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俗称碳关税)的协议,2023年10月1日至2026年1月1日为过渡期,2026年后开始征收碳关税。中国作为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碳关税会对我国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来应对?

    赵华林:欧盟对外宣称CBAM的出发点是为了防止政策不到位的碳泄漏,但是我认为,这种做法实际上违背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相关原则。

    《公约》指出,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因此应对气候变化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根据这个原则,发达国家应率先采取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有关资金和技术;而发展中国家在得到发达国家技术和资金支持下,采取措施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

    欧盟现在通过了开征碳关税的协议,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会增加额外的负担,降低其产品的竞争力。尽管设置了过渡期,但从趋势来看,未来其覆盖行业也可能扩大至其他商品。对我国来说,具体到环境保护、贸易、经济发展,也都可能受到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趋势性的、方向性的。所以我们要高度关注,进行深入研究。

    那我们怎么办?首先,要研究它是否符合WTO的标准,是否符合气候变化的规则,我们要研究对策,要发表我们对此事的看法。

    其次,最重要的是做好国内的工作,就是要面向“双碳”目标,按照中央的部署,做好我们的碳减排工作。比如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使高碳产业尽早实现低碳化,生活方式也要绿色低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要不断完善碳排放市场,要尽快把交易系统升级,扩大交易品种。

    怎么做好自己的工作?具体来说有三点:一是要尽快推进低碳排放的基础工作,比如完善碳交易市场的建设,目前碳市场中只有电力,要尽快纳入其他高碳排放的行业,还要尽快核查掌握高碳排放行业的碳排放数据。

    二是除了做好直接排放的碳核算,还要做好间接排放的碳核算。比如生产钢铁,除了生产过程中直接的碳排放,还有间接的碳排放,比如这个过程中也用电了,而电力又是烧煤得来的,这些数据方面的统计工作也要尽快打好基础。

    三是在贸易方面,我们要采取合理的贸易应对措施,避免降低我国出口企业的产品竞争力,要给我们的产业低碳化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封面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中铁工业:披露专精特新资质

    下一篇

    赛轮轮胎:拟回购不低于4亿元且不超过8亿元公司股份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