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卢祥勇
据人民日报5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谈到了演员的文化修养。
郝戎认为,演员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素养,“绝望的文盲”受热议,说明观众对演员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美丽的容颜总会老去,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才是演员永葆青春的正道。
郝戎这番话不仅提到了当下流行的热词——“绝望的文盲”,也直指当下演艺圈暴露出的畸形现象。
据了解,“绝望的文盲”其实有两层意义:一是,在面向粉丝、面向商业和大众的公共场合,有些明星在采访或对话中答非所问、支支吾吾,甚至缺乏基本常识,暴露出了极低的文化素养,场面异常尴尬,使自己的处境绝望;二是,这些明星所表现出的文化修养,让粉丝和大众感到绝望。
在上述人民日报的视频报道中,郝戎还谈到一个演员的大器晚成,认为是金子总有发光,作为演员或者是艺术从业者,每天琢磨的不是说自己什么时候成名,而是应该琢磨怎么样才能变成金子,因为每个人的成长轨迹不一样,但是只要他变成金子,就有成名的可能性,就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
2月中旬,央视网一篇《绝望的“文盲”,能演好戏吗?》,曾引起全网热议。
文章提到,在号称“史上最强春节档”收官中,一个短语——“绝望的文盲”,成为了小热梗。起因是某春节档电影主演在路演中接受采访,被问到对作品和角色有什么感悟时,一问三不知,被网友戏称为“绝望的文盲”。
老实说,记者的提问并不难,无非是“你最喜欢哪本书,有什么收获?”“角色最难捕捉的点是什么?”“你最想对饰演的角色说什么?”之类的常规性问题,但这位男主演却语焉不详甚至不知所措,令人大跌眼镜。
此种语境中的“文盲”,并不是要搞什么学历歧视。我们都知道,术业有专攻,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并不一定直接挂钩。大家口中的“文盲演员”,往往是指那些文化储备不高、脑袋空空,剧本读不明白、角色无法理解的演员们。
央视网文章称,每逢新剧开播,无论偶像的表情多么面瘫、台词多么含混不清,粉丝都能用“破碎感”“炸裂”“爆发力”“感染力”等浮夸词汇将自家偶像的名字送上热搜。
这些“文盲”演员能如此肆无忌惮,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有人“惯”着。如今,不少明星的演技,似乎越来越像“薛定谔的演技”——只有粉丝在拼命夸,普通观众却怎么也看不到。
文章还称,“文盲”不可怕,“活在资本和粉丝的幻梦里,对人性和生活没有任何感悟,甘愿当人偶之人,才真真没有希望。”
中戏院长谈演员的文化修养,完整视频 ↓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卢祥勇 杜波
校对|段炼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人民日报、央视网、澎湃新闻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