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这一国家级盛会,为何连续两次都在成都举办?

    每日经济新闻 2023-02-24 00:23

    每经记者 淡忠奎    每经编辑 刘艳美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

    这是“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引领下,当前阶段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指引。在此过程中,“数字”将如何助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月25日,第二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即将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论坛主题为“数字引领 绿色发展”。该论坛包括开幕式暨主论坛,以及“数字科技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绿色低碳 数字生活”“数字碳中和投融资与高质量发展”“数字碳中和区域发展论坛”四个分论坛和数字空间绿色低碳行动成果展,汇聚有关部委领导、专家院士等在内的政府部门、机构、重点企业代表等参会,前瞻探讨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化手段助推实现“双碳”重大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9月,以“数字助力,绿色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就是在成都举办的。如今,这一国家级盛会已是连续两次在成都举办。成都再次站在全球聚光灯下,展示中国在数字碳中和领域的重大成就,向世界传递中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坚定信心。

    成都天府绿道 视觉中国图

    数字经济“领跑”

    为什么又是成都?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而数字化正是这场变革的助推器。从这一维度来看,瞄准建设碳中和“先锋城市”的成都不乏底气与实力。

    在四川省2022年全国低碳日活动上,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等发布的《四川省社会碳中和进展报告(2022)》显示,根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全省共有143场(次)活动实施碳中和,抵消温室气体排放约3.8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分别占有记录以来的72%、95%,呈强劲发展势头。作为核心承载区的成都,自然是其中的主要力量。

    “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城市正是实施碳减排的主战场。面对这场“世纪大考”,每座城市都面临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一方面,减排降耗倒逼传统产业转方式、调结构;另一方面,新发展理念引领下,需要建设绿色低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带动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

    在这方面,数字经济发展强劲的成都颇具优势。根据《中国50强城市数字化发展能力指数(2022)》,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广州、成都6个城市组成第一梯队,数字化发展能力领跑全国。2022年成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2779.51亿元,现价增长6.1%(下同);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3.4%,较去年同期提升0.3个百分点;占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比重达64.3%。

    近年来,成都在数字经济领域频频发力,以后发赶超的自觉和弯道超车的自励,距离“国内领先的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目标越来越近。以天府新区为例,其已成功引进了海康威视、达观数据等大数据研发和应用企业,中科曙光、航天科工等集成电路研发企业,商汤科技、云从科技等人工智能企业,数字经济产业集群雏形初显。

    这既是支撑成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又是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助推器。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研究组织处处长龙海波看来,当前,我国正在全面迈向数字经济时代,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能够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总体上有利于减少碳排放,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低碳试点“先行”

    “数字”在改变成都产业发展模式的同时,也成为城市走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器”。

    布局碳中和实验室、谋划碳中和生态圈、加快制定科技行动方案……从2017年获批低碳城市试点,加入“中国达峰先锋城市联盟”以来,成都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不断开展前瞻性探索。

    比如,2018年成都就发布了全国首个碳中和地方标准《成都市会展活动碳足迹核算与碳中和实施指南》,开启四川社会活动碳中和标准化的先河;2021年,致力于解决碳中和领域“卡脖子”问题的天府永兴实验室在西部(成都)科学城揭牌。

    如今,成都不仅在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上独具优势,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前瞻性“双碳”解决方案正在涌现。比如,其创新开发特色碳信用、探索低碳发展新机制,利用数字技术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

    2月17日,天府新区川西林盘碳汇线上交易在四川环境交易所正式达成,采用CDCER(“碳惠天府”机制碳减排量)交易机制,标志着川西林盘作为独立生态碳汇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通过碳汇市场线上挂牌交易实现价值补偿,川西林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取得双赢。

    这个“全国首例”是成都低碳生活场景打造的最新案例。从2020年3月“碳惠天府”机制创新提出到落地实施,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2022年11月,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平台,已经打造15个碳积分场景,成功开发碳减排项目40余个,审核登记碳减排量8万余吨。

    “构建以‘碳惠天府’为品牌的碳普惠机制,是成都主动对接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顺应超大城市治理规律和市民对美好生活期盼的内在要求,对创新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机制,协同推进环境质量改善,塑造城市绿色低碳新特质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此前表示。

    根据去年11月发布的《成都市深化“碳惠天府”机制建设行动方案》,“碳汇天府”机制的建设目标是力争2023年用户突破200万;2024年,碳积分场景逐步丰富,碳减排量开发消纳实现扩面提量;2024年后,机制建设更加完善,引导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成效更加明显。

    公园城市“底色”

    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布局的高度看,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意义,不仅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还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和实现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范式转型。

    对城市发展而言,碳达峰、碳中和就是新时期反映和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试金石”。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如何走在前列、作出示范?成都的思路是:以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为统揽,实现绿色发展的率先突破、引领示范,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

    近年来,成都市实施“五绿润城”示范工程,加快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璀璨“绿心”、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绿肺”、天府绿道城市“绿脉”等,园中建城、城中有园、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公园城市形态呼之欲出。

    这也与成都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密切相关。过去十年,成都围绕打好锦城蓝天、蓉城碧水、天府净土等十大攻坚战,生态环境治理能效和水平不断提升。比如,市控以上断面优良水体率由71.1%提升至100%;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33%;成都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8%,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62.6%。

    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如何率先推动城市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不仅考验着城市的低碳产业支撑能力以及现代化治理水平,更考验着城市的创新能力。近年来,成都着力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能源、城市、碳汇、消费和制度能力六大体系,并且公园城市建设案例入选全球28个应对气候变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背后亦离不开“双碳”领域强大的创新能力的支撑。

    以碳捕获为例,2022年,成都青年科学家唐成康博士在全球率先研发出从空气中高效循环捕获二氧化碳技术,并率先实现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产业化再利用,一举填补世界空白,一个新的超级绿色生态产业由此诞生。

    这只是成都在双碳领域强大的创新能力的一个缩影。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关键性技术突破引领下成都已经逐渐在绿色低碳领域形成创新策源到产业化应用的完整链路,并且成为城市低碳化转型的重要动力。

    截至目前,成都建立了由绿色低碳产业集团牵头,十余家在蓉高校院所支撑,76家绿色低碳骨干企业参与的产业创新联盟,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示范应用、市场开拓等方面开展产学研用深度合作,通过创新资源优化组合,做强产业链,做大产业增量。

    “到2025年,成都将力争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与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中承载区。”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人此前表示。这种绿色低碳产业创新集群的强劲发展,对于成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低碳化发展的影响力将持续释放。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一目了然

    下一篇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数字经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