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中企赴美IPO正逐渐升温 业内:乐观,也要准备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

    每日经济新闻 2023-02-21 22:18

    ◎2023年至今,已有将近20家公司递表,其中包括:新瑞鹏宠物医疗、小i机器人等公开递交了IPO上市申请;路特斯科技、车车科技、依生生物制药等公司公开递交了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借壳上市的申请。

    每经记者 陈鹏丽    每经编辑 陈俊杰    

    2月21日下午,由启霖资本主办的2023年中概股投资论坛在广州召开。纳斯达克中国区首席代表郝毓盛出席论坛表示,美股在经历去年大熊市后,今年年初开始,三大指数均恢复上扬。预计今年下半年,美国二级市场可得到明显恢复。他认为,“今年会是中企赴美IPO恢复的一年,明年预计可以恢复到以往的正常状态。”

    记者了解到,自2020年12月美国众议院全票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以来,中概股陷入低迷。进入2022年,叠加美股熊市的背景,全年实现赴美上市的中概股数量锐减至只有12家。去年12月,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发布报告,宣称历史首次完成对中概股底稿审查,中概股最大隐患得以暂时消除。

    据悉,2023年至今,已有将近20家公司递表申请美股IPO,一小波中企赴美上市潮悄然开启。启霖资本合伙人岑赛铟称,2023年至2024年是中企赴美上市比较好的窗口期。老虎国际合伙人方磊出席论坛时则提到,现在美联储利息尚处高位,国际形势尚且复杂,2023年美股IPO既要积极乐观,也要做最坏打算。

    美股IPO窗口期或将至

    郝毓盛带来一组数据称,2021年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有40家,IPO融资额是140.4亿美元。但到了2022年,上市的中概股数量锐减至12家,IPO融资额也只有4.1亿美元。

    这里的背景是,2020年底美国众议院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该法案要求在美国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外国公司,必须遵守美国的审计标准,否则将面临退市。2021年12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最终确定《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的实施规则,如果外国上市公司连续三年未能提交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所要求的报告,允许SEC将其从交易所摘牌。

    进入2022年,美股又迎大幅度调整,这进一步阻止了中企赴美IPO的脚步。去年下半年,随着中美两国监管机构积极磋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对中概股的障碍在去年12月得到“风险解除”。

    岑赛铟表示,去年年底以来,国内各部委也陆续发声支持各类企业赴境外上市。诸多因素加持下,2023年,中企赴美上市新的窗口期已开启。

    记者留意到,2023年至今,已有将近20家公司递表,其中包括:新瑞鹏宠物医疗、小i机器人等公开递交了IPO上市申请;路特斯科技、车车科技、依生生物制药等公司公开递交了SPAC(SpecialPurposeAcquisitionCompany,即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借壳上市的申请。

    2023年至今,已有4家中概股IPO在美国市场发行,包括禾赛科技、量子之歌、理臣中国等。“我觉得今年是赴美IPO上市恢复的一年,明年预计可恢复到以往正常状态。”郝毓盛说。

    亿航智能CFO刘剑表示,日前上市的禾赛科技是美股IPO风向标项目,标志着中概股赴美上市的市场将被打开。荔枝集团财务副总裁兼代理CFO鲁成方也称,从海内外政策来看,靴子已经落地,对企业而言,不确定性因素下降。“从我们的角度,2023年也能感觉到资本市场在回暖,市场对中概股的关注度较去年有明显提升,我们对2023年美股的市场表现很有信心。”

    乐观的同时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在启霖资本合伙人杜坤看来,美联储今年停止加息几乎是板上钉钉,如此一来,二级市场和IPO市场的资金量会上来,资本踊跃程度会提升。另一方面,从企业自身来看,过去三年大部分企业或多或少受到疫情影响,业绩表现欠佳。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这些公司今年业绩表现相信会明显改善,从这个角度,今年将会是中企赴美上市最好时机。

    方磊则提到,今年的美股IPO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美联储的利息还在高位,这对很多资金来说,还是会有吸笼和聚集效应。“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有一笔钱,是去投二级市场,还是放在银行或者买国债,稳稳当当一年拿5个点的收益呢?”

    他还提到,当前国际形势尚复杂,总的来看,2023年既要保持积极乐观,也要做最坏的打算,做好充分准备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当我们的准备足够充分了,接下来都是好的期待和惊喜了。”

    郝毓盛也在讲话中提到,PCAOB对中概股的底稿审查是暂时告一段落,风险目前是消除了,但不代表未来没有风险。“因为美国监管机构未来会长期持续视察这些做中概股IPO的审计事务所的底稿工作情况。这在未来会成为常规工作。”

    鲁成方认为,PCAOB检查中概股审计底稿,对上市公司的内控提出更高要求。企业后续自身的合规性和资本市场应对能力都需要提升。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文多 摄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2万亿”成都定下新目标:未来5年GDP超3万亿元 “立”起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下一篇

    土耳其强震已造成该国42310人死亡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