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明确,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
◎文件强调,要完善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县城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功能,增强重点镇集聚功能。实施“一县一业”强县富民工程。
每经记者 张蕊 每经编辑 陈旭
2月13日,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
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全文共九个部分,包括: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延续了去年一号文件的主体名称,文件内容均聚焦当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
文件提出,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仍把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放在首要位置。
文件明确,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开展吨粮田创建。
农业科技人员正在查看小麦制种田的情况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之所以强调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主要是近几年我国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今年粮食生产形势与去年相比大大改善,有利条件明显增多,在这种情况下,一是担心有些地方在粮食生产上会有麻痹思想;另外就是担心有的地方觉得种粮食不划算,对此要确保相应的责任能够压实。
“因此底线要求仍然不能松懈,大家都要担起责任来,粮食产能还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大豆、玉米的产能还要进一步提高。”李国祥说,因为耕地面积有限,所以种粮面积扩大难度比较大,但是单产的潜力是很大的,可以通过发挥科技的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加强田间管理,选择好的品种等来提升单产。
李国祥举例说,大豆单产国际上平均是每亩200多公斤甚至300公斤,而我国平均亩产只有100多公斤。“不仅仅是跟国际上有差距,国内单产的差距也不小。”他说,比如新疆大豆高产的可以达到400多公斤/亩,但其他多数地区都达不到这一水平,因此在单产方面还是有很大潜力可挖。
记者注意到,2022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明确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本次文件也延续了这一提法,并提到开展吨粮田创建。
如何理解“吨粮田创建”?李国祥以玉米为例进行了解释,比如东北地区如果是高标准农田,一季的产能就能达到一吨。而在华北地区,因为是把夏粮收获以后再种玉米,所以单独种一季玉米是到不了1吨的,但加上小麦就能够超过一年一吨的水平。不过不管是哪一种作物,主旨还是要致力于提高粮食的产能。
此外,文件还提出,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稻谷补贴,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推动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
在加力扩种大豆油料方面,文件提到,要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支持东北、黄淮海地区开展粮豆轮作,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实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支持木本油料发展,实施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落实油茶扩种和低产低效林改造任务。深入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
在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文件提出,要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
其中,在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方面,文件提到,继续支持创建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杨建国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今年一号文件在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方面主要呈现三个导向。
一是继续强化园区载体平台、农业产业全链条式发展、农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导向,这其实是以工业的思维抓农业,以项目、平台的思维抓农业,以全局、系统思维抓农业,这也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载体和路径。
二是突出乡村产业数字化,强调打造数字农业新模式的导向。
杨建国认为,在这方面,可以利用数字化手段发展本地优势产业,积极发展“互联网+”模式、“信息化集成控制”的产业,打破城乡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乡村产业专业化分工的普及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以及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农业产业进行全链路数字化升级,建立生产示范基地,帮助传统农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与升级,提高农业新技术应用推广力度,推动农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落地。
三是突出产业标准化、集群化导向,“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等要求,其本质都是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附加值,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融合式、集群化发展。
在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方面,文件提到,要完善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县城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功能,增强重点镇集聚功能。实施“一县一业”强县富民工程。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向县域梯度转移,支持大中城市在周边县域布局关联产业和配套企业。支持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农高区托管联办县域产业园区。
杨建国表示,这对于县域产业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加速推动县域跳出就“县域”论“发展”的固有束缚,进一步增强县域开放引领、合作带动,以开放合作引入竞争压力、形成合作助力、注入外部活力,大范围拓展县域经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空间,站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大视野下,重构县域产业发展路径,构建开放的县域产业体系,促进形成国内统一的县域经济开放市场,进一步完善县(市)间联动机制,促进县际协同发展。
与此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县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生态、搭建产业平台、培育产业项目、壮大产业主体、打造产业集群等,加速推进产业基础的高级化,产业链的完整化,供应链的现代化,价值链的延伸化、增值化、高端化。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