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专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2023年经济有望增长5%以上,消费将成经济整体恢复主引擎

    每日经济新闻 2023-02-09 15:27

    ◎在低基数效应作用下,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7%以上,消费将成为经济整体恢复的主引擎。

    ◎总体判断,2023年经济有望实现5%以上的增长。如果改革开放加大力度,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市场预期有效改善,实际增速有望高于预期。

    每经记者 张蕊    每经编辑 陈星    

    近期,各地都为促消费使出了浑身解数。

    南宁围绕扩大汽车消费、激活餐饮消费、提振住房消费等十四个方面提出38条措施;

    四川发文明确开展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家装等系列促消费活动,举办第二届中国(四川)国际熊猫消费节;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武汉、西安、济南、哈尔滨等多地均在发放各种类型的消费券……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中央为什么特别强调促消费?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需从何处发力?从消费的角度看,今年的经济增长情况如何?

    带着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

    王一鸣认为,从2023年“三驾马车”的走势看,净出口的贡献将明显减弱,投资增幅将与去年大体持平,增强内需驱动作用重在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低基数效应作用下,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7%以上,消费将成为经济整体恢复的主引擎。”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增强内需驱动作用重在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NBD:作为“三驾马车”之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多大?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3年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中央为什么要特别强调促消费?

    王一鸣:谈到经济增长动力,离不开对消费、投资、净出口“三驾马车”的分析。疫情前的2010~201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58.9%,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疫情后,居民接触性、聚集性消费受限,活动半径缩短,加之收入增长放缓,预期下降,消费持续低迷,消费恢复明显滞后于出口和投资。

    2022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2.8%,比2021年下降32.6个百分点,说明消费受疫情的影响很大,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偏离正常水平。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这不仅对推动经济整体好转有基础性引领作用,而且对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有重大意义。

    从2023年“三驾马车”的走势看,净出口的贡献将减弱。全球经济持续下行,通胀水平仍处高位,主要经济体出现滞胀的风险上升,外需疲弱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加深。2022年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2%。但自8月份以来,出口额当月增速明显走弱,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回落,四季度已形成拖累。2023年在外需持续疲弱的情况下,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将进一步下降,经济增长必须更多依靠内需驱动。

    从内需看,投资增速提升空间有限,基础设施投资受高基数和增量政策空间的制约,增速难有明显上升;制造业投资受高基数和外需放缓的影响,增速或有放缓。房地产开发投资有望筑底企稳,对固定资产投资下拉幅度会明显小于去年。总体上,投资增幅将与去年大体持平。

    增强内需驱动作用重在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消费受疫情的影响最大,恢复和扩大的潜力也最大。去年末到今年初,我国持续优化防控措施,随着经济活动的全面放开,被抑制的消费潜力将加速释放,消费将成为今年经济回升的主引擎。

    重振消费信心有赖于收入稳定增长和预期改善

    NBD:2022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32.8%,较前一年的65.4%几乎减半,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落差?据您观察,当前消费复苏的迹象是否已经出现?

    王一鸣:2022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2.8%,较2021年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疫情冲击超出预期,各类消费场景受到严重冲击,对消费形成直接影响。

    二是持续三年的疫情对居民收入和预期影响较大,消费倾向下降。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2.9%,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下降0.2%。与此对应,居民储蓄意愿增强,形成了超出正常水平的“超额储蓄”,这主要是受到预防性储蓄增加的影响。

    三是低收入群体消费下降更为明显。疫情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低收入群体冲击更大,边际消费倾向更强的低收入人群收入增长偏低,对扩大消费形成明显制约。

    四是服务消费持续低迷。比如,2022年餐饮收入下降6.3%,比商品零售额增速低近7个百分点。

    五是居住类消费动力减弱。房地产市场持续回落,造成家具、家电、家居用品及装修材料等商品消费整体走弱。2022年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零售额同比分别下降7.5%、6.2%。

    六是中心城市消费增长乏力。受疫情影响,2022年上半年,上海、北京、苏州、南京和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下降16.1%、7.2%、5.9%、3.2%和0.3%。

    可以看出,上述因素都与疫情有直接或间接关联。随着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线下消费场景加快恢复,消费已明显回暖。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发票数据,春节假期全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与上年春节假期相比增长12.2%,其中服务消费同比增长13.5%,比商品消费增速高3.5个百分点,旅游、餐饮、交通、住宿等服务消费明显反弹,“人挤人”热闹场景重新回归。

    当然也要看到,三年来,部分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表受损,消费的持续恢复有待资产负债表的修复,重振居民消费信心也有赖于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和预期改善,这需要经济的全面好转来支撑。

    加大促消费政策力度

    NBD:当前,我国要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需要从哪些方面发力?

    王一鸣:首先,要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消费是收入的函数,腰包鼓了,消费才有动力。稳就业才能保障居民收入,扩大消费才有更大空间。因此,要通过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增加居民收入,进一步稳定预期,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其次,加大促消费政策力度。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促消费活动,促进接触型消费加快恢复。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发放消费券等有效举措促进消费。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等消费。

    第三,提高低收入居民消费能力。疫情对低收入群体影响最大。通过增加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提高低收入居民消费能力。适当扩大教育、养老、医疗和育幼等领域公共服务支出,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

    第四,积极恢复服务消费。加快服务业市场开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服务业,发挥民营企业在扩大服务供给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提升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服务消费领域标准化水平。

    第五,坚持“房住不炒”。房地产对就业、居民财富、消费都有重要影响。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回暖,带动家具、家电、家居用品及装修材料等消费。

    第六,引导“超额储蓄”有序释放。疫情期间,预防性储蓄和被动性储蓄明显增加,形成了超出正常水平的“超额储蓄”,需采取针对性措施引导其有序释放。

    总之,只要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预期改善愿消费、信心增强敢消费,疫情期间被抑制的消费潜能就会加速释放,经济整体好转就会加快实现。

    2023年经济有望实现5%以上的增长

    NBD: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从消费来看2023年的经济增长情况,您有什么样的预判?

    王一鸣:2022年居民消费恢复较为疲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2%。2023年随着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和线下消费场景加快拓展,被压抑的消费潜能将加快释放,消费市场将逐步恢复,特别是旅游、餐饮、交通、住宿等聚集性、接触性消费或将出现补偿性反弹,并逐步回归常态。

    总体上看,在低基数效应下,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7%以上,消费将成为经济整体恢复的主引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望回归到疫情前水平。同时,经济好转、就业改善、居民收入提高,都将有效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这样,就能形成恢复和扩大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NBD:市场普遍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将不断积聚增强,经济活力会加速释放,您认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一鸣: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细胞,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改善预期、提振信心,特别是提振企业和企业家信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对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尤为关键。

    当前,十分重要的是调动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激发民间投资热情,把蕴藏在民间的资源和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对于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来说,政策稳定性、营商环境公平性、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保护等是影响预期的主要因素。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只要我们聚焦和回应市场关切,保持政策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清除有碍公平竞争的制度障碍,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提振企业和企业家信心,把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就能激活经济活力,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实现明显回升和整体好转。

    NBD:有专家预测,2023年中国GDP将回到5%~6%的增长水平,您怎么看?

    王一鸣:过去三年,疫情是影响中国经济恢复的关键变量。2023年,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对经济运行积极影响将全面显现,再加上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将对经济形成向上的巨大推动力。2022年经济增速基数较低,基数效应也将对2023年经济回升形成一定支撑。总体判断,2023年经济有望实现5%以上的增长。如果改革开放加大力度,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市场预期有效改善,实际增速有望高于预期。

    封面图片来源: 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宜安科技:公司6100T压铸机已安装完成,后续主要服务于大型结构件整车厂商及其组装厂

    下一篇

    国际民航组织称今年全球商业航空旅行有望全面恢复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