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杜恒峰
1月3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月份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运行情况。1月制造业PMI为50.1%,比上月上升3.1个百分点,升至临界点以上;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环比上升多达12.8个百分点至54.4%,同样重返扩张区间,其中分项指数“业务活动预期指数”达到了64.9%,表明企业对未来预期高度乐观。
无论制造业还是非制造业,PMI的快速回升均表明中国经济已经在明显复苏,且支持进一步复苏的有利条件正在集中出现。
一是金融市场走势得到修复,自去年12月以来,港股和A股携手上行,尤其是港股涨幅一度超过50%,领涨全球股市,资产价格上涨让企业以及居民获得了财富增值,有利于扩大内需,同时也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融资提供了好的时间窗口。在港股和美股,仅1月份,就有包括万国数据在内的8家公司筹集了超过20亿美元的资金,这些融资将转化为企业投资,而且是效率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二是,稳增长举措在年初发力,一批重大项目新开工,为后续经济增长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三是,全球通胀预期降温,主要央行加息幅度料将下降,尽管全球经济放缓会滞后于加息,但主要国家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下降,更为明朗的预期有利于全球需求保持稳定,这也有利于中国外贸的恢复,同时美元指数回落、人民币大幅反弹有助于稳外资。
从目前看,这些有利条件将维持一段时间,有望进一步改善2月及之后的中国经济数据。但要让这些有利条件发挥最大效果,需要高度关注以下两个变量。第一变量是价格,“中国需求回暖等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国际金融资本最常用的叙事,它们掌握了主要大宗商品的定价权,LME的铜期货近2个月已经上涨12%,TSI铁矿石近3个月更是走出了单边上涨走势,累计涨幅超过60%,1月制造业PMI分项中,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2.2%,已经连续两个月环比上升,但出厂价格指数环比下降,价格上涨过快对货币政策、中小企业/外贸企业的利润都有约束,基础资源保供政策在去年的基础上只能加强不能减弱。
第二个需要高度关注的变量是内需,春节假期推动非制造业PMI大幅回升,但汽车、房产两个居民消费大头的恢复情况仍然偏弱,这固然有产业政策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居民预期仍未得到扭转,推迟了大宗消费。要提振内需,一方面仍需要严肃、认真对待新冠疫情可能的反复,从其他国家开放后的情况来看,疫情导致服务业恢复较慢,我国这一轮疫情传播快速,群体感染时间较为集中,这也意味着后续可能的疫情也会比较集中,对供给和需求的冲击可能仍较大,为此需要作好充分准备,以减少疫情对经济的扰动;另一方面,各项支持消费的政策仍需维持或者加码,但也需要有更强的针对性,重点应当从商品消费,转到对就业有巨大吸纳作用的第三产业上来。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