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红利带来的这口“肥肉”不是所有商家都能吃到的,而很快又面临“红海”的到来,品牌与质量这些长期主义的内核再次成为跨境电商的信条。
每经记者 王紫薇 每经编辑 刘雪梅
1月1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表示,根据初步测算,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11万亿元,增长9.8%。其中,出口1.55万亿元,增长11.7%,进口0.56万亿元,增长4.9%。
对比疫情之前的数据,2019年,我国跨境电商出口额为7981亿元,增幅超164%。短短三年时间,跨境电商行情冲上云霄。
行业迎红利期,商家则苦乐参半。在这几年的发展中,不少因低估海运费高涨、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压舱等突如其来的困难,遭受了挫折。一增一减,疫情红利带来的这口“肥肉”不是所有商家都能吃到的。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方采访了解,2022年跨境电商的竞争加剧,面对更“卷”的出海环境,强化品牌力,成为了出海玩家的杀手锏。2023年,跨境商家则开始思考差异化之路。
小牛电动的CEO李彦在近日亚马逊跨境电商的分享会中就表示,打造品牌要前置;韶音科技创始人兼CEO陈皞认为,开创新品类并持续创新主导这一品类发展时,就能够顺势打造出一个高端品牌。
图片来源:Shokz韶音官微
显然,在“红利”来临时,“奇袭”或许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红海”到来时,品牌与质量这些长期主义的内核再次成为信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国际商务与经济合作学系主任王健曾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面向C端的卖家而言,品牌的作用非常大。
“B2B领域更看重企业实力、产品质量稳定性、性价比、供应链稳定性,to C主要是针对消费者,所以品牌的作用就非常大,因为品牌是消费者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王健表示。
王健曾告诉记者,国内的跨境电商在竞争中拼质量,通常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如果经营的产品没有自己的特色,或者品牌认知度不是特别强的时候,竞争起来会有一些困难。
财通证券的投策报告也认为,在跨境商家领域,值得关注的公司需要有两大核心竞争力,一是强品牌力拥有自主流量,二是数字化保障高投入产出比。
在不少企业的认知之中,品质是品牌最靠谱的名片。但是在商业化发展到如此地步,如何让消费者发现你的产品,成了企业更需要考虑的问题。
韶音科技陈皞认为,打造一个面向全球的强势品牌,最重要的就是要想办法去找到一个细分市场、去开创或者主导这个新的品类。
韶音科技2004年成立,原本是家贴牌工厂,在决心做品牌之前,韶音科技决定从细分市场切入,打造差异化品牌。
“骨传导”原本在军事领域应用广泛,在韶音切入这一赛道之前,民用领域鲜有骨传导耳机出现,韶音在此方向上研究了9年,拥有了2千个以上的专利,解决了“骨传导”在体积、功耗、音量、音质、外围音等一系列问题。
科研铸就的护城河坚硬,这让韶音在2022年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业绩依然增长30%。
小牛电动CEO李彦在分享中表示,企业一般在刚开始更多重视产品上的科技创新,后置了品牌建设,而小牛的成功因素之一在于,品牌认知和品牌差异化价值做得较早。
图片来源:小牛电动官微
“我们在中国市场一开始做的是新品类,所以很容易在国内市场进行品牌定位。但是这个产品在‘出海’的时候,实际上更多一开始借助的是‘电动摩托车’,在‘电动摩托车’里面又属于大摩托车品类”。李彦说。
海外的定位让小牛与本田、雅马哈等大众品牌竞争并没有优势。小牛因此重新定位,从生活方式入手,强调低碳、环保、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希望与众不同。
这样的品牌定调让小牛获得了青睐。小牛2022年前三季度在海外市场增长了200%,这其中,通过亚马逊平台拓展的滑板车新品类成了高增长的“主角”。
前两年,不少品牌已经意识到本土化对于深入当地市场来说必不可少。其实反观入华企业,不少外企对中国的本土化也更为重视。去年年底,亚马逊全球开店早早宣布了2023年中国业务四大战略重点,这其中,本地化服务就被作为重头戏。
行业观察人士刘润认为,将会有更多的跨境企业意识到,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行业走向成熟期之后,大量卖家进场跨境电商,未来的激烈比拼在于对品牌、专业化以及本土消费者理解的更高要求。
从散兵游勇,到正规军,这样的历练将是跨境商家必须经历的一环,这个环节也会让不少企业经理“阵痛”。
陈皞认为,目前挑战较大的事情之一,是全球化团队的搭建。“我们发现,很多愿意长期出差的员工总是出差一阵子就要回来,较少在海外常驻。本地招人则会对公司文化,同事沟通等带来一定的成本。”
目前韶音的选择是与亚马逊合作。比如通过亚马逊平台对海外宣传营销,打造出更好的品牌效果等。
久谦中台的专家纪要指出,随着不断有品牌卖家进入,有新的中国品牌在海外电商平台成为较为知名的区域性品牌。这一改变也让海外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认可度不断提高。
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在不断增加,参与跨境也成了不少商家的必选项。在更拥挤的环境中,如何打造差异化护城河,成了品牌制胜的新挑战。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