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专访Impact Hub Shanghai影响力工场创新项目总监孙菁歌:中国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相关方更为多元、更为活跃

    每日经济新闻 2023-01-12 21:09

    ◎1.5DO气候创新实验室主理人、Impact Hub Shanghai影响力工场创新项目总监孙菁歌在由思盟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发起、每日经济新闻联合主办、商道咨询承办的2023第六届CRO全球责任峰会上发表“中国创新生态助力可持续发展”的倡议。

    每经记者 夏冰    每经编辑 杨夏    

    【采访背景:2005年创办于伦敦的Impact Hub,目前已是全球支持社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最大的平台之一。目前,Impact Hub全球网络已在全球60多个国家的107个地区扎根,通过创业企业孵化和加速、产业创新等多种方式,每年支持超过25000名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和组织,朝着更加低碳和可持续的方向迈进。Impact Hub Shanghai作为中国内地的首家Hub,自2017年落地以来也一直在践行“商业向善”。】

    2023年1月10日,由思盟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发起、每日经济新闻联合主办、商道咨询承办的2023第六届CRO全球责任峰会在上海举办。

    1.5DO气候创新实验室主理人、Impact Hub Shanghai影响力工场创新项目总监孙菁歌在峰会上发表“中国创新生态助力可持续发展”的倡议。

    在中国的开放式创新生态中,如何结合自身机构的优秀实践案例赋能可持续发展?企业如何以更高效的方式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站在第三方角度,Impact Hub Shanghai一直在扮演怎样的连接角色?带着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孙菁歌女士。

    1.5DO气候创新实验室主理人、Impact Hub Shanghai影响力工场创新项目总监孙菁歌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国内“双碳”目标下的低碳消费新趋势呈现两极分化

    NBD:在全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下,随着消费者可持续意识的不断提升,可持续消费将成为中国消费市场乃至经济新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那么,在您看来,当前,中国“双碳”目标之下的低碳消费新趋势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特征?中国消费者的可持续态度和认知又是什么样的?

    孙菁歌:总体来说我们感到两极分化比较明显:一方面,就像欧洲能源危机让一些人悲观地认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以及清洁能源的发展趋势会“开倒车”一样,类似疫情的影响让一部分消费者原本形成的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等可持续生活习惯又“一夜回到解放前”了,同时也还是存在一定比例的消费者对于可持续消费和“双碳目标”其实是没有认知的,我们机构日常能接触到的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群体、致力于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创新创业者还是相对少数的群体。

    但另一方面,那些原本就对于可持续消费和低碳生活有认知基础的群体,他们进行日常消费的表现呈现更加明智和理性的趋势,他们了解“洗绿”,不会因为商家的广告和营销手段就信任品牌,通常会用更严格的眼光和标准去了解所谓可持续或者低碳商品底层的逻辑,面对可持续品牌会从价值链和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提出更高的期待。当然这样的群体数量在我们的观察中也是在逐步增长的。

    NBD:您认为中国的创新生态构建,在全球气候行动中的角色和作用是什么?

    孙菁歌:我负责1.5DO气候创新实验室,气候议题更加宏观复杂,更加需要通过跨界、跨行业、联动上下游一起推进打造综合性、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去解决。归纳来说,生态中的相关方基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或者减污降碳的需求,它如果愿意用开放式创新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有专业的第三方平台给他找这样的可持续创新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更多的包括政府、行业协会、高校等相关方一起能够参与进来,大家都可以在开放式创新生态里面找到自己的角色,通过自己本身行业领域的核心业务去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地。

    低碳创新这件事首先需要应用的场景跟空间,还需要资金和技术。我们注意到,在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后,其实中国是有机会在这三个方向去成为世界的领先:创新技术最大的应用的市场场景,资金来源上成为最大的资方,去成为最大的零碳创新技术的发源地,这些都是有机会有能力去做到的。

    中国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相关方更为多元、更为活跃

    NBD:在我国创新生态中,政府、产、学、研、金融、专业服务等不同相关方的视角输出,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推动创新生态构建的特有方式?在这其中,Impact Hub Shanghai在扮演怎样的连接角色?

    孙菁歌:我们观察到的中国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相比于“开放式创新”概念起源之时,相关方更为多元、更为活跃,而且相比于“开放式创新”此前主要是以企业为核心主体的实践,我们看到很多其他的相关方都可以成为生态的主体去提出需求、“迈出第一步”,比如政府的张榜挂帅、第三方创业平台机构的孵化加速营项目等等。可以说中国的开放式创新生态不是某个相关方构建出来的,而是在可持续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基于具体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有相关方产生了特定的、具体的需求,对应有其他的相关方对此给予了各种回应,而这些关系网络就自然形成了一个生态。

    至于Hub在这个生态中的角色,我们倾向于视自己为能够让这个生态更长期、更高效、更良性运作的催化剂,更具体而言,我们希望能够为议题的各个相关方提供尽可能的支持、为需求匹配尽力扫除障碍、为生态引入更多合适的资源。

    NBD:据你们观察,在中国,低碳创新支持的相关方分布是否呈现在不同的各资源主体?您认为,他们之间如何破局、合力才能形成低碳转型新的创新生态?

    孙菁歌:首先,其实就我们的调研和观察而言,目前国内生态中专门针对低碳创新进行支持和赋能的相关方和资源并没有想象得多,尤其是处于早期的低碳创新技术和人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政策、资金、产业关注以及其他相关的配套。所以从我们的视角,还是非常期待能有更多的资源主体去关注和赋能这些早期的低碳创新技术和人才。

    而说到如何破局和合力,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开放”,各相关方以开放的心态进行交流和共创,认同彼此共创伙伴的关系而不是传统的供应商与客户的采购关系,接受共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败但也持续期待共创的成果甚至是预期以外的惊喜,相信生态的力量。另外就是相关方往往因为需求而聚到一起,那么真实的、紧迫度高的需求也是创新生态高效运作的关键因素。

    NBD:我们注意到,2022年底,Impact Hub Shanghai影响力工场推出了《“双碳目标”背景下,中国开放式创新生态中相关方的定位及运行模式观察》这份专业的市场观点报告,出炉这份报告的背景和意义能否介绍一下?它将对推动市场上的相关方一起助力全球零碳未来起到什么作用?

    孙菁歌:这份观察报告的产生主要有两个部分的原因:一是基于我们团队多年来通过开放式创新的模式提供产业创新服务的经验,我们希望能够为工作中看到的开放式创新实践产出一些案例;其次是更多的产业企业在推进自身可持续发展或者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也在寻求外部的创新资源和解决方案,他们有向我们明确地提出需求,希望能更系统性地看到如何开展开放式创新的实践工作。基于此,并进一步结合我们针对国内创新生态的观察,我们产出了这份观察报告。

    我们希望这份观察报告能够帮助国内的相关方首先了解自身在生态中的角色和定位,看到与自己处于同一角色生态位的伙伴做过什么样的案例,知道生态中还有哪些是与自己所处的角色生态位关系紧密的相关方,并进一步在未来也要开展开放式创新之前可以看到具体的、实际的案例,为自己的实践提供参考。

    未来我们也还会不断迭代和深化这份观察报告,争取能形成更有建设性的框架体系,更加系统地为开放式创新生态如何能够助力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双碳目标”提供借鉴。

    NBD:以Impact Hub的过往的经验来看,我们服务过非常多不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您认为将可持续作为品牌的发展战略的挑战与机遇是什么?

    孙菁歌:我觉得将可持续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来设定,从战略角度来看已是挺高的高度。

    首先,可持续发展还是一个相对比较宏观的概念,对于企业来说首先还是得去找到这个目标跟自身核心业务的相关性,即找到关联性,然后才能更顺理成章地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理念的一个部分。在这过程中,企业是需要花一定时间去找的;其次,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独立的战略,得从企业的整个价值链上下游去考虑,在这其中得挑战很多既有的非常根深蒂固的资源体系,需要很多的决心和变革力;最后,企业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如果能通过具体的实践、通过与上下游和开放式创新生态中的合作伙伴协力把它开辟成一个新的业务条线,或者将其变为收入的一部分,是非常理想或者是非常可行的一个思路。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盛视科技董秘秦操减持5000股,减持金额15.93万元

    下一篇

    同兴环保:公司正在开展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电池产品的中试放大实验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