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段炼
今天(1月8日)15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今天起,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正式实施“乙类乙管”。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到“保健康、防重症”,从风险地区和人员管控转到健康服务与管理。
要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实施方案,强化疫苗接种,加强药物和医疗资源储备,做好分级分类诊疗,强化疫情监测,加强重点机构、重点场所防护,制定相关预案,强化培训指导,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见效,确保平稳有序实现转段。
要关口前移,全链条、全要素、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加强重点人群健康保障,做好健康指导、健康监测和医疗服务;加强农村地区防控,减少疫情传播扩散风险,努力实现压峰错时;有针对性提高老年等重点人群疫苗接种覆盖率。
实施“乙类乙管”,不是放开不管,而是强调更加科学、精准、高效做好疫情防控,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为指导各地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根据“乙类乙管”及防控措施优化调整相关要求,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及相关部门发布了第十版防控方案和第十版诊疗方案。
第十版防控方案做了哪些调整?
什么情况可采取居家办公等紧急防控措施?
有记者提问,今天是新冠病毒实施“乙类乙管”第一天,昨天也发布了第十版防控方案。我想请问更新出台第十版防控方案的主要考虑是什么?在其中做了哪些调整?
国家疾控局传防司司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介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了《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自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
我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并根据现阶段疫情防控形势,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
第十版防控方案继续强调做好个人防护,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加强疫苗接种,加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点机构及农村地区的疫情防控工作。同时,进行了几个主要方面的调整:
一是更新了疾病名称。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二是加强监测预警。常态化情况下,主要开展病毒变异监测、个案报告、哨点医院监测、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城市污水监测等。应急情况下,增加核酸和抗原检测监测、发热门诊监测、重点机构监测等;
三是调整检测策略。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社区居民根据需要“愿检尽检”。对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重点机构工作人员和被照护人员,在疫情流行期间要定期开展抗原或者核酸检测。社区重症高风险人员出现相关症状后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等;
四是调整传染源管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不再实施隔离措施,实施分级分类收治;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
五是流行期间可以采取紧急防控措施。也就是说在常态化情况下,一般不需要采取紧急防控措施;在疫情暴发流行期间,结合病毒变异的情况,疫情流行的强度、医疗资源的负荷和社会运行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可以根据人群感染率和医疗资源紧张程度等,适时、依法采取临时性防控措施,目的就是减少人员聚集,降低人员流动,减少发病率,减轻感染者短期内剧增对社会运行和医疗资源等的冲击,有效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在什么样的具体情况下可以选择采取紧急防控措施?
雷正龙表示,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传染病在暴发、流行的时候,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必要时报经上级人民政府同意,可以采取一些紧急疫情防控措施,并予以公告。新冠疫情暴发、流行的时候,也可以适时、依法、选择性地采取一些紧急防控措施。
我们在第十版防控方案中列出了一些,包括暂缓非必要的大型活动、暂停大型娱乐场所的营业活动;博物馆、艺术馆等室内公共场所采取适量的限流措施;严格管理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脆弱人群集中的场所;实行错时错峰上下班、弹性工作制,或者采取居家办公等措施;还有教育机构采取临时性线上教学等。一旦疫情得到缓解,当地政府应该及时宣布紧急防控措施的解除。
当前已经有很多人感染过新冠病毒了,春节假期马上就要到来了,公众是否可以像疫情前一样聚会聚餐?聚集性活动又应该注意些什么?
雷正龙强调,专家研判认为,全国有部分地方疫情流行的高峰期与春运、春节假期部分重合,春节期间人员流动大、聚集性活动多,特别是室内活动增多,将进一步加大疫情传播的风险,也增加我们在春节期间疫情防控的难度和复杂性。
所以,为确保广大群众度过一个健康平安祥和的春节,
一是倡导群众避免去疫情高流行地区探亲、旅游,倡导疫情高流行地区的群众减少出行,老年人以及有严重基础疾病的人,应该尽量避免出行。
二是尽量不要举办大规模的家庭聚集性活动,减少亲朋聚餐聚会的规模、人数,缩短聚会时间,加强自我防护。
三是根据疫情情况,尽量不举办大规模的庙会、大型室内文艺演出、展销等活动,减少农村集市的规模和频次,落实通风、消毒等防控措施。
此外,各地应该根据当地疫情形势和实际情况,及时发布疫情预警信息和出行安全提示,指导群众合理地安排出行计划。同时,也请广大群众关注当地春节期间的疫情防控要求,自觉落实疫情防控措施。
如何能监测到病毒的变异?
为何要监测城市污水?
有记者提问,新冠病毒还在不断变异,第十版防控方案也提出了动态监测病毒变异的情况。请问,有哪些具体手段能保证我们第一时间能够监测到病毒的变异?
国家疾控局监测预警司司长杨峰表示,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以来,疾控部门进一步完善新冠病毒变异监测的工作方案,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加强了入境人员、就诊患者、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的采样送检和测序比对工作。
在输入病例监测方面,加强与海关的密切合作。在本土病例监测方面,每个省选择部分城市和医院作为监测哨点,对门诊病例、重症和死亡病例开展一定数量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的采样和序列测定,实施动态监测新冠病毒变异的趋势,及时捕获新的变异株,并且评估其生物学特性的变化,为疫情研判、检测试剂、疫苗和药物的研发及评价等提供科学基础。
有记者提问,我们观察到第十版方案在监测预警方面是增加了城市污水监测的有关要求。而香港地区的做法是对居民楼的污水进行监测,来确定流行的区域。请问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我们采取监测城市污水的办法?
杨峰表示,对居民楼的污水进行新冠病毒监测,是可以更好地发挥对所在的居民楼监测预警的作用,香港通过社区污水监测,及时发现可能存在感染者的区域,再进一步追踪发现阳性感染者,进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主要是应用于疫情早期尚未出现大范围流行的时候。
在污水处理厂开展新冠病毒的监测,可以评估更大辖区范围内人群的新冠病毒感染的趋势变化,适用于更长时间和更大范围的监测。在社区布设监测点和污水处理厂布设监测点,两者监测的目的各有侧重。
现阶段,我国内地新冠病毒感染仍处于流行阶段,所以我们在全国有条件的城市开展污水监测工作,以评估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流行强度、变化趋势等情况,为疫情研判和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XBB有啥特点?致病力变强了吗?
会否成为国内主要流行毒株?
有记者提问,近期有报道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XBB在有些国家已经成为优势毒株,在我国也检测到了该毒株。请问XBB截至到目前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有什么?致病力和毒性有变强吗?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表示,事实上,从新冠疫情以来,我们国家就一直开展着新冠病毒的监测工作。从全球的角度看,XBB系列变异株主要是在美国、印度、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家流行。
近期,XBB在流行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个新的子代亚分支XBB.1.5,这个进化分支在美国目前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当中比例是比较多的,而且呈现一种增长的趋势。美国疾控中心也监测到了,预测在未来几周之内,XBB.1.5有可能会取代当前美国流行的BQ.1和BQ.1.1的流行优势,成为美国的优势流行株。截至2023年1月7日,全球已经在35个国家和地区监测到了XBB.1.5。我们国家监测数据显示,从2022年8月1日到现在,我们国家共监测到16例XBB本土关联病例,都是XBB.1进化分支。
从多项研究结果来看,XBB的进化分支较最开始发现的原始株和之前的关切变异株,像德尔塔变异株和奥密克戎几个早期发现的进化分支,它的免疫逃逸能力是明显增加的,这也导致了XBB在美国这些国家的传播优势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从现在的报道和研究来看,并没有观察到感染XBB系列变异株的重症和死亡病例增加,也就是说它的致病力没有明显增加。
实施“乙类乙管”后,随着出入境管理政策的变化,公众担心奥密克戎变异株XBB会很快在中国传播。关于这一点,我们从专业角度的预判是什么?XBB是否会成为国内的主要流行株?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面对可能的传播风险?
事实上,XBB系列子代变异株已经在很多国家有了,尤其是在美国,感染患者的占比明显增加。随着XBB的全球流行来看,这个进化分支输入我国,并且引起关联病例的风险也是明显增加的。我们的监测数据也显示,从2022年8月1日截止到2022年12月31日,我们国家已经监测到了一些XBB的输入病例,同期我们也监测到了16例XBB的本土病例,这些病例分布上来看都集中在2022年的10月份,而在2022年11月份和12月份的时候,本土病例的比例是非常低的。从这个趋势来看,XBB没有在我们国家造成传播的优势。
其实,我们国家的人群对奥密克戎无论是BA.5.2还是BF.7,还是XBB系列的变异株,普遍都是易感的。从本轮疫情初期的时候,BA.5.2和BF.7实际上在很多省份已经存在本土感染病例,这也导致了后续全国流行的BA.5.2和BF.7占据了绝对优势。近期,像大部分人感染了这两个毒株BA.5.2和BF.7以后,他在短期内会产生针对XBB系列变异株交叉保护的抗体,短期内对XBB的系列变异株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个别人可能保护作用会持续6个月左右。所以,现阶段XBB是不会造成本土大规模的流行。
还有,随着新冠病毒新变异株的发现,世界卫生组织已经要求各国加强和采取一些防范风险的措施,另外也让各国加强新冠变异株监测力度,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我们国家也进一步加强了新冠变异株监测工作,尤其是持续性地研判XBB全球流行的态势,以及它输入我们国家的风险。对国际上流行XBB系列变异株的国家新出现变异株流行态势、新变异株的传播力、致病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开展动态的监测,通过这种监测能够防范和研判这些变异株输入我们国家的风险,我国也针对性地建立应对流行的预案。
在这里,我想提醒广大公众,尤其是近期从XBB流行国家入境的人员,一定要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和个人防护,如果身体有不舒服的,一定要及时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必要的话,一定要进行就诊,为自己健康负责,为他人健康着想。
如果XBB毒株在国内开始传播,是否会引发第二轮的新冠病毒感染?
陈操表示,近期的研究显示,XBB其中一个进化分支是XBB.1.5,它有较强的的免疫逃逸能力,尤其是在美国现在新冠感染者的比例也是非常高的。从美国疾控中心近期的数据来看,XBB的流行期间,它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重症人数,包括死亡病例数,都没有呈现明显增加的情况。所以,XBB包括XBB.1.5再感染的比率还需要进一步动态的观察。
在这里,我也要提醒广大公众,大家对新冠病毒的变异既不要恐慌,也不要轻视,大家一定要做好自己健康的责任人,首先要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注意手卫生,勤洗手,生活要规律,同时也不要轻信一些未经证实的网络报道,保持好个人的心态。事实上,从我们监测和研究的数据来看,健康的成人在感染新冠病毒以后,3到6个月内出现再感染的几率是比较低的。需要关注的是,再感染的一些高风险人群,比如像65岁以上的老人,还有有基础病的患者,还有无新冠疫苗接种史的人员,在感染新冠病毒6个月以后,可以进行新冠疫苗加强针的接种。
春运如何自我防护?如何健康过年?
有记者提问,春运期间,人员流动增加,请问公众在乘坐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在出发前后和在途中要采取哪些自我防护的措施?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介绍,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探亲访友以及旅行增多,出现的问题也是当前公众关注的问题。关于出行的原则,要合理安排出行,倡导公众避免前往疫情高流行地区探亲旅游,也倡导一些高流行地区的人员尽量减少出行,居家治疗的新冠病毒感染者非必要不外出探亲,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的人员在未排除感染风险之前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前往人群聚集场所。自感有较高感染风险的人员,应在排除风险之后再出行。
如果要出行,出行前一定要科学规划,提前做好攻略,了解目的地的疫情情况,尽量错峰出行,避免前往人群聚集场所,降低感染风险。第二是要备足口罩、手消以及消毒纸巾等防护用品,以及体温计、抗原检测试剂盒、解热镇痛等常用药品,同时也要关注气候变化,备足保暖衣物,防止着凉。
在出行途中,要做好自我防护,第一是在环境密闭、人员密集的场所,比如候机候车时,乘坐飞机、火车以及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时,要全程规范佩戴口罩。第二是在公共场所要保持合理的社交距离,减少近距离与他人接触。第三是要做好个人卫生,尤其是随时要关注手卫生,避免接触公共物品。咳嗽或者打喷嚏的时候,要用纸巾或者肘部遮挡,将用过的纸巾及时丢往垃圾桶。如果接触到呼吸道分泌物的时候,要及时洗手或者进行手消毒,在外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时候,要尽量减少用餐次数,尽量错峰就餐。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当到景区等公共场所的时候,要遵守限量预约错峰的要求。
返乡或者返程后,要密切关注自身及家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如果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的时候,要及时进行抗原检测或者视情况进行就医,返乡初期的时候,做好症状监测的同时,尽量减少与家里老人尤其是合并有严重基础性疾病的家人接触,接触时要规范佩戴好口罩。
今年春节是“乙类乙管”以来的第一个春节,我们普通人为了健康过大年,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常昭瑞表示,疫情流行期间,健康过大年是公众关注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要加强注意:
第一是要继续做好个人防护,坚持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公筷制,保持社交距离、咳嗽礼仪、清洁消毒等卫生习惯,即使感染康复以后,也应该做好个人防护。
第二是保持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良好心态等健康生活的方式,提高自我抵抗能力。
第三是尽量不举办、不参加大规模家庭聚集性活动,减少家庭亲朋聚餐聚会人数,缩短聚餐时间,也可以通过视频、电话传递祝福,尤其是避免把感染风险传递给家中的老年人。
第四是符合疫苗接种条件的人群,尽快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第五是要加强健康监测,密切关注自身和家人的健康状况,如果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的时候,或者检测阳性的时候,要尽可能待在通风好、相对独立的房间,尽量减少与同住人员的接触,密切关注病情的进展,如果出现病情加重要及时就医。
编辑|段炼 杜波
校对|卢祥勇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央视新闻、中国网直播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