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我向总理说句话”建言征集活动持续开展引关注

    每日经济新闻 2023-01-05 22:24

    每经记者 张蕊    每经编辑 陈星    

    2023年全国两会脚步渐近。“我向总理说句话”网民建言征集活动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

    自2015年起,每年在全国两会前,中国政府网都会开展“我向总理说句话”网民建言征集活动,目前已经连续开展了8次,收到的网民建言数量不断增长。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言献策助力发展,2022年12月8日,中国政府网联合每日经济新闻等媒体,以及各省区市、相关部委政府网站,再次启动“我向总理说句话”建言征集活动,活动将持续至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

    这条通道将直达国务院,你的看法和建议或有机会转达《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

    本次建言征集活动共分14个话题大类,包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主体和营商环境,教育和人才,科技与创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完善分配制度,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文化、旅游和体育,其他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连日来,广大网民通过每日经济新闻APP、每经网等渠道,踊跃参与建言,提出大量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科技与创新”这一话题更是热度不减。

    网友关心“卡脖子”领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要求,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要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加快引进高端人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此次“我向总理说句话”网民建言征集活动中,广大网民对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加强基础研究等给予了高度关注。

    例如,网友“清晨”建议,要瞄准“卡脖子”难题,加强技术攻关。以改革激发各类人员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全面推进自主创新,组建多个产学研一体的创新中心,切实增加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韧性。

    网友“Z”认为,当前国内的基础研究存在很多“卡脖子”的短板,经费投入不足、研究所需的核心资源供产受限,使基础研究的基底较为薄弱;同时,各创新主体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足。

    为此,该网友建议,优化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以及大学内部教师分工。在产业界,很多研发的方针指南还需进一步细化。

    网友“Xinyi”则建议对大学基础研究给予长期稳定支持。该网友提到,科技创新是引领我国发展的关键力量,而大学在推动基础研究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议对大学基础研究给予长期稳定支持,让高水平研究性大学积极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

    同时要优化资源配置,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给予他们更大发展空间和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助力我国的科技创新和进步。

    网友“太阳光”则建议,发挥举国体制作用,广招天下科技英才,研发高新技术、基础科技、核心科技、数字科技等,打造一批有竞争优势的中国科技品牌。以高新技术为突破口,发展高精尖领域,创造特色产业、特色产品。

    科技型中小企业受关注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中小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的力量。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此次“我向总理说句话”网民建言征集活动中,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广大网民给予了极大关注。

    例如,网友“阿杰”建议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差异化帮扶和分类指导,按照企业生命周期所处阶段等标准识别企业,遴选“想干事、能干事、能成事”的优秀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支持,重点围绕产学研合作、高端人才、融资等精准发力,对中小制造业企业制定一整套稳定的优惠政策,落实在具体项目、企业上。

    对于政府如何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网友“高温合金”提出了自己的宝贵建议。这位网友表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研发成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激发企业在研发中的投入,首先是对人才的投入,要留住人才。现在大多工业园区都引进了大企业,而很少引进中小企业,它们处于城镇夹缝中的尴尬境地。

    因此,这位网友建议,当地主管部门可以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进行统筹,比如成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园,让它们有一个稳定的地方。二是增加创新财政补贴和成果验收。一个企业要创新,生产一个产品,有时候会需要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套。有时候创新会导致配套企业亏钱,反过来就阻碍了创新,所以还要补贴到配套企业。三是降低税收和增加贷款,增加企业现金流。四是行业协会可以多组织技术交流。

    网友“无锡卫”提到,目前环境下中小民营企业有很多技术创新点,但做技术研发和创新产品周期长,见效慢,需要资金持续投入,这时需要国家各级政策和资金扶持,才能将技术创新之路走下去。因此,该网友建议,国家和各级政府深入调研真正有技术创新及资金需求的中小民营企业,让这些创新创意能最终产业化、商用化,为国家产业和经济发展做贡献。

    网友“白白”也建议,针对中小科技企业可以采取更多倾斜政策,比如减少部分税费,给科研人员更多资金补助和项目补助等。

    新能源汽车成焦点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目前已成为中国智能制造“新名片”。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的信息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继续免征车辆购置税,企业在新能源汽车产品方面进一步发力,预计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900万辆,保持全球领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此次“我向总理说句话”网民建言征集活动中,广大网民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格外关注。

    例如,网友“小师兄”就建议优化新能源汽车企业创新生态环境,提高创新能量传递效率。这位网友提出,政府部门作为创新生态环境的重要建设者和参与者,应发挥重要作用。要带头营造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保护知识产权,打击不正当竞争,维护各类创新群体的合法权益。政府应协调创新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根据创新群体的不同需求推出相应的优惠政策。

    对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主要技术路线,网友“小笛”建议新能源车企坚持磷酸铁锂作为动力电池正确的技术路线。我国锂资源总体是够的,可以满足全国3亿多台汽车全面电动化需求。此外要坚持纯电动和插电混动技术路线并行发展,插电混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在促进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同时,能够保障变革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也是网友们热议的焦点。

    网友“小真”表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已经开始由电动化的上半场转向以智能化为代表的下半场,建议针对电动汽车核心“三电”、芯片等关键技术领域的攻关给予更好的政策和财政扶持。

    网友“Paten妈妈”提到,交通是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也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大力发展低碳交通,利用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加快自动驾驶商用和智能交通普及,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让老百姓出行更绿色便捷。

    为此,这位网友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为自动驾驶规模化商用开辟合法化路径;同时加速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进程,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 等技术,构建低碳、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统,以及建立由各级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参与的自动驾驶规模化商用推进机制。

    网友热议生物医药话题

    新冠疫情以来,人民群众对生物医药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为鼓励创新药研发,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加快创新药品种的审评审批速度,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颁布多项鼓励创新的相关政策。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此次“我向总理说句话”网民建言征集活动中,大家对创新药研发、生物技术等话题关注度很高。

    例如,网友“深圳鹰”建议国家立足国情率先广泛应用以“基因+细胞”为核心的先进生物技术。

    这位网友表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世界的发展,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从来没有如此接近舞台中央,人类、微生物、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的关系从来没有如此激烈地被全球各界重视和讨论,我们正迎来一场新世纪的生命文艺复兴。

    因此,该网友建议,中国能够引领全球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立足国情率先广泛应用以“基因+细胞”为核心的先进生物技术,充分发挥具备国际影响力的民营科研机构在全球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大力支持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国产产品,积极开放从民生切入的公共卫生场景,使得精准医学普惠可及。

    网友“重庆丘”则建议加大对创新药研发的关注,帮助药企成长,减轻新药研发超长周期下的高额投入。

    该网友认为,新药“供得上、用得起”是升级药品保障体系的基本目标。目前新药研发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研发经费投入巨大、周期长、风险高、医药企业整体创新力不足等都成为国产医药创新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该网友建议加大对创新药研发的关注,出台系统性、纲领性的规划,从研发激励、定价机制、基药准入、落地入院、多层次医保支付体系、税收减免、地方政府扶持等角度完善医药创新生态的政策支持。在医保准入和价格谈判程序中,可适当逐步提高药品的效果类指标权重。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警惕!日本正打造亚洲最大“宙斯盾”战舰群,部署500枚美制“战斧”巡航导弹!规模远超韩国

    下一篇

    一半北证50指数基金打开申赎 业内人士表示,这是与客户要求有关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