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方奕奕
12月28日,东方盛虹(000301.SZ)旗下盛虹炼化全面投产暨盛虹高端新材料项目、全球先进材料研究院签约仪式在连云港徐圩新区举行,这标志着目前国内单流程规模最大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全流程贯通,成功实现全面投产,标志着公司实现了“从一滴油到一根丝”的全产业链布局,未来能够获取“炼化-PX-PTA-涤纶长丝”的全产业链利润。
据悉,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总投资约677亿元,规划占地总面积为613公顷,项目设计原油加工能力1600万吨/年,拥有芳烃联合装置规模280万吨/年(以对二甲苯产量计),乙烯裂解装置规模110万吨/年,系目前国内单体最大的常减压装置。
盛虹集团董事长缪汉根表示,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在规划之初,就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炼化项目,在工艺技术和设备选型上,始终聚焦国际前沿,高标准布局建设,结合国内成品油及新材料产品市场形势,按照“多化少油、分子炼油”理念,将高附加值、紧缺型化工产品结构占比从50%左右提高到70%以上。
未来,东方盛虹将依托炼化一体化这一基础原料平台,构建并形成“1”个核心平台+“N”个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化学、生物技术等多元化产业链条的“1+N”新格局,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基础原材料保障能力,世界一流的新能源新材料攻关能力和供应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东方盛虹以下游聚酯化纤为起点,逐步拓展至中游PTA产业,随后进一步向上游的石油炼化行业迈进,2021年斯尔邦石化注入后,公司得以快速切入光伏材料、高端聚烯烃材料等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形成了“炼化+聚酯+新材料”的产业矩阵。
目前,东方盛虹拥有的240万吨/年的甲醇制烯烃(MTO)及70万吨/年的丙烷脱氢(PDH)是“煤头”与“气头”两种烯烃制取工艺路线的典型代表,加上1600万吨/年的“油头”炼化一体化装置,公司因此一举实现三种烯烃制取工艺路线的全覆盖。
值得注意的是,在“双碳”背景下,炼化一体化成为大势所趋。
据悉,我国的炼油加工能力正在迅速增长,截至2022年6月,国内1500万吨以上特大炼厂已达到11家。2021年末中国炼油能力已达到9.1亿吨/年,预计2022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炼油和乙烯生产国。
自2018年以来,国内陆续投产的几大炼化项目均按照炼油、芳烃、乙烯一体化的加工方案设计建设,优化炼油与化工原料的互供互保和公用工程配套,并且装置规模都普遍向大型化发展。
而据中泰证券研报,2021年,国家密集出台政策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国家一系列的举措旨在推动石化行业在承担国家能源供应重任的同时,积极推进低碳转型的实施进程,并已明确提出了到2025年国内一次原油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主要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的战略目标。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指出,未来炼化行业将建设流程更长、开工率更高、产品更加多样化的炼化一体化项目,提升我国石油化工生产的效率,做到对资源“吃干榨尽”。相关数据显示,炼油与化工紧密结合的一体化项目与同等规模的炼油企业相比,产品附加值可提高25%,节省建设投资10%以上,降低能耗15%左右。
东方盛虹作为国内三大民营炼化之一的企业,拥有目前国内单套规模最大的1600万吨常减压蒸馏装置。先进的生产工艺,更高的原料及能源利用效率,网络化的下游化工产品布局,使得公司炼化装置目前已经基本具备与国际龙头炼化公司竞争的实力。
围绕“双碳”目标,盛虹炼化将“环保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项目始终。资料显示,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安全环保投入高达110亿元,占总投资16%,环保投资额度、占比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环保工艺技术、设备先进性及能耗排放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
据悉,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通过联合装置上下游一体化生产,实现“三废”再生循环利用,大幅降低能耗和废气排放,中水回用率达到85%;乙烯装置创新采用制冷压缩机和乙烯塔组合成热泵系统,节约能耗近15%,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0万吨/年,相当于植树2000万棵。
在遵循“产业链延伸、产业优势互补、专有优势独立发展”原则的基础上,盛虹集团也在积极探索二氧化碳利用新技术,原油、原煤直接制高端化学品技术;探索从传统能源向太阳能、氢能、核能等能源的转变。
缪汉根表示,“公司将清洁生产作为技术突破点和关键增长点,探索全链条清洁生产方式和体系的建立,形成引领未来的绿色话语权,创造一条‘低碳到零碳’的范本路径。”
根据201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的总体部署,我国将重点建设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七大基地全部立足于海上能源资源进口的重要通道,覆盖投射周边沿海重点开发地区,未来国内新建大型炼化项目,原则上也将优先布局于七大石化基地内。通过集中建设石化化工园区,可以优化上下游产品布局,实现园区内化工品生产的原料配套及公用工程配套,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石化产业升级和绿色、安全、高效发展。
资料显示,徐圩新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先导区,是江苏沿海开发、“一带一路”支点建设产业合作的主要实施载体。截至目前,新区已累计实施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和产业项目300多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00余亿元,其中引进重大产业项目32个,总投资将超过3200亿元。
今年9月27日,连云港徐圩新区发布了《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国际影响力》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借势全球石化产业链重构和我国石化行业由大向强转型的双重机遇,连云港石化基地着力推动“四大基地”建设,即是建设国内最大的原料多元化烯烃产业基地,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聚酯原材料生产基地,国内领先的高端新材料产品基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化学品生产基地。
其中,依托盛虹炼化一体化等龙头项目,连云港石化基地实现快速突破,形成千万吨级别烯烃产能和大规模聚酯新材料优势,并不断延伸高端聚烯烃、精细化工、特种工程塑料、可降解材料、电子化学品等下游链条和产品,推动中高端领域和创新产品发展,助力我国由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不断迈进。
作为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重点支持推进项目,盛虹炼化被定位为“强大基础原材料保障平台”,将打通原油炼化与高端化工的产业链条,可以实现大多数原料和产品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内的互相供应,极大地提高了园区及周边企业的生产效率,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除了强大的市场区位优势产业园协同效益,从产业链上下游关系来看,盛虹炼化1600万吨/年的炼化一体化项目所产出的乙烯、丙烯、PX、苯、醋酸乙烯、乙二醇、苯酚、丙酮等石化原料,基本可以满足下游POE新型光伏膜材料、PET、聚酯化纤、丙烯腈、环氧乙烷、EVA、环氧丙烷等产品的原料需求。
据悉,目前东方盛虹在建或拟建项目包括盛虹炼化2#乙二醇+苯酚/丙酮项目,设计乙二醇装置规模10/90万吨/年、苯酚/丙酮装置规模40/25万吨/年;虹威化工POSM及多元醇项目,设计乙苯装置规模50.8万吨/年、环氧丙烷/苯乙烯装置规模20/45万吨/年、聚醚多元醇装置规模11.25万吨/年、聚合物多元醇装置规模2.5万吨/年;虹港石化240万吨/年PTA三期项目等。
其中虹港石化是盛虹聚酯新材料产业链的重要中间环节,向上承接盛虹炼化芳烃产品,向下供应盛虹苏州、宿迁基地聚酯原材料。主要产品精对苯二甲酸(PTA)广泛用于纺织新材料、功能性纤维、聚酯新材料等领域拥有390万吨/年PTA产能,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聚酯原材料供应商。
据了解,“减油增化”成为炼化一体化发展的新常态,我国传统大型炼厂,多数以炼油装置改扩建配套下游化工装置的形式。而新建装置,如东方盛虹炼化等项目从设计之初就是以主产化工产品、副产成品油的方向建设,芳烃、烯烃收率高。
2015-2021年,我国平均炼化成品油收率区间为60%-70%,盛虹项目的成品油收率设计值为31%。考虑到我国成品油市场产能过剩的现状,芳烃、烯烃收率高的炼化一体化装置能够最大化项目的价值,提升盈利能力。同时,多元化的产品结构能够有效增强炼厂抵御油价波动风险的能力。
另外,通过对多种规模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推断,现阶段中国炼油厂的工程经济规模为单套炼油能力1500万吨-1800万吨/年,整体趋势体现为以1500万吨-1800万吨/年区间为单位能力投资、单位成本的低点和吨油利润、项目投资内部收益率的高点,结合投资、成本和效率来看,东方盛虹1600万吨/年单套炼油产能位于最佳产能范围内。
资料显示,虽然我国原油消费稳步增长,但下游石化化工产品仍存在较大供需缺口。如石油炼化产物中芳烃板块的一个重要产品PX,国内仍然存在巨大的供需缺口。据卓创资讯统计,2021年我国PX表观消费量达到约3500万吨,而进口量则超过1300万吨,进口依存度依然高达约40%。
据悉,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总规模为1600万吨/年炼油、280万吨/年PX、110万吨/年乙烯裂解装置。其中,PX装置为国内首次引进两段式重浆化回收工艺,也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单系列PX装置。
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投产标志着公司构建完成了“原油炼化-PX/乙二醇-PTA-聚酯-化纤”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格局,有利于公司内部形成良好协同效应,降低原料成本的同时提升公司的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下游聚酯化纤板块,东方盛虹主攻超细纤维、差别化功能性纤维的开发和生产,拥有国家级的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打造了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可再生PTT聚酯、纤维产业链等,被誉为“全球差别化纤维专家”。
据中泰证券研报,目前东方盛虹产品的差别化率达到90%,差别化细分产品品类超百种,以高端DTY产品为主。由于差别化纤维的高端性,2020-2021年公司差别化丝平均价格为8586元/吨和10895元/吨,分别高于市场日均价格2155元/吨和2956元/吨。
东方盛虹分别在苏州、宿迁设立化纤生产基地,截至2022年6月底,已拥有260万吨/年差别化纤维产能,其中包括超30万吨/年再生纤维产能,目前在建或拟建项目包括合计245万吨/年差别化纤维产能,其中有25万吨/年再生纤维产能。
据悉,相比于传统石化路线经过化学合成工艺生产的原生聚酯纤维,再生纤维利用废旧纺织品,废弃聚酯瓶等废弃资源进行二次加工,变废为宝,大幅减少新的二氧化碳排放,真正做到绿色环保,循环发展,是产业链循环发展,废弃资源二次开发利用的典型代表,符合国家碳中和发展战略。
据悉,目前我国聚酯产品(包括涤纶纤维与聚酯瓶片)的年消费量已经超过5000万吨,即使只有20%的聚酯产品进行回收再生,市场规模也有望达到千万吨级别,因此再生聚酯纤维拥有十分广阔的市场空间。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