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叶晓丹 每经编辑 魏官红
2014年10月27日,中国南车、中国北车双双开始停牌,筹划合并重组。
2014年12月30日,中国南车、中国北车发布合并预案,称技术上采取中国南车吸收合并中国北车的方式进行合并。合并双方拟定合并后新公司的中文名称: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中车”。
2015年3月9日,中国南车、中国北车公告称,两公司股东大会通过了南北车合并的议案。而重组完成后的中国中车(SZ601766),也正是为2015年国企改革拉开大幕的排头兵。
国企改革主题,成为2015年的一条投资主线,给资本市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5年,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合并成中国中车,拉开国企改革大幕 视觉中国图
国企改革成投资主旋律
从2013年开始,中央企业收入和效益增长明显放缓,2013年增速只有3.6%,2014年利润增速下降至2%略强。到2015年,央企利润增速呈现负增长。三大能源央企的业绩和利润,均受到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的影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2014年7月15日,国务院国资委推出央企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各地方国资委随后围绕混合所有制纷纷推出国企改革方案,由此拉开了从中央到地方国企改革的序幕。
2015年年初,就有证券机构预测,国企改革有望成为2015年投资主旋律。
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正式出台。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作为配套文件,明确了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总体要求、核心思路、配套措施,并提出了组织实施的工作要求。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作为配套文件,明确了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措施,并提出了协同推进配套改革的相关要求。
国企改革,使得一批笨重的大象股焕发了新的生机。ST超日重组更名协鑫集成(SZ002506)后恢复上市,股价从停牌前的1.91元/股飙升至最高点19.4元/股;长航凤凰(SZ000520)停牌两年,被借壳后复牌涨逾7倍。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领域最系统、最全面、最有针对性的政策体系,有力保证了国企改革有方向、有目标、有遵循。”时任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如此表示。
“两化”合并,“两船”“南北车”“宝武”等央企大块头重组好戏连台。“十三五”时期,国资委加快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央企数量从“十二五”末的106家调整到百户以下。以重组整合为契机,企业深化内部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业务、管理、技术、人才等全面整合融合。
政策利好直接融资加速度
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12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措施,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调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有关规定的决定》。此决定的实施期限为两年,决定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证监会正抓紧制定注册制配套规则。
混合所有制改革,则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据《经济日报》2021年报道,2013年以来,中央企业累计引入社会资本超过1.5万亿元,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超过70%。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积极探索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互补共进、共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资本市场作为本轮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平台,既解决了定价公平问题,又为各类资本提供了便利的退出渠道。
有分析人士指出,提升国有资产的证券化水平,将极大地提高国有资产的流动性水平,帮助政府盘活手中的国有资产,优化国资的配置。对资本市场而言,国有资产证券化水平的提高,要求政府将优质资产装入上市公司,将有效提高上市公司平台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从历史发展进程上看,从1978年至2012年的三个阶段国企改革中,资本市场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3年~2003年第二次国企改革时,为了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的过度负债和资产损失问题,当时仅靠银行的间接融资已经难以满足其巨大的资金需求。2004年~2012年第三次国企改革时,国企改革和资本市场改革同步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后,资本市场逐步恢复活力,改善了国企的融资环境,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产生了积极影响。
“此轮改革一大亮点是首次实现国企功能分类,为精准推进企业改革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国企功能进行界定分类,有效解决过去工作中存在的“一刀切”问题,实现了分类改革、分类监管、分类发展。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